书信还没来及封口,正好邮差又送来你初五的来信。因此知道你夫人(当时)病情虽然严重,但正念还是很明白清楚。既然能够常常见到观世音菩萨,又已经生信发愿,那么可以绝对断定她往生西方了。所说的比丘尼衣服装饰,就不需要了。她既然愿意受皈依戒,还是照平常的衣服,只是加上一件法衣就可以了(就是僧人所穿的袍子)。或者穿在身上,或者放在棺材内。棺材如果已经盖上,就烧化在灵位之前。
皈戒当于今夜,(光)一人于佛前虔诚礼拜后,为说之。固不须作铺张罗列诸仪,但取其至诚感通即已。
她的皈依戒,今天夜晚我一个人在佛前虔诚礼拜之后,为她说。不必铺张地罗列诸多的仪式,只求取至诚感通的目标就好了。
法名当云蕴空,乃三皈五戒优婆夷也。若作尼师形式,于事于理,皆有妨碍。但宜勖 (x u) 诸子女媳等,以成就母往生之志为孝。认真代母念佛,俾莲品转高,华开转速以尽孝。切勿徒效世人作无益以害有益也。至于丧事,始终不须一荤,藉此倡导愚俗,亦公之一大责任也。
为她取法名为蕴空,是受了三皈五戒的优婆夷。如果采取尼师的仪式,在事在理,都有妨碍。只应当勉励诸位子女儿媳等,以成就母亲往生西方的志向为孝。认真代母亲念佛,使她的莲品升高,花开转速,以此作为尽孝。千万不要徒然效仿世间人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至于办理丧事,始终不要用荤菜,借此提倡化导愚昧的俗人,也是你的一大责任啊。复黄涵之居士书三
初九之书,谅已收到。昨得初十手书,知尊夫人确得往生,了无疑虑。其宿世固于净土法门,有大栽培。惜阁下提倡较晚,倘于十年前即提倡,俾净土法门之若事若理,一一明了,兼以力修。则其净业之成,当比此高超数倍矣。
初九的信,想必已经收到了。昨天收到初十的信,知道你夫人的确得以往生,没有一点疑虑了。她在过去世对于净土法门,有很大的栽培。可惜你对她提倡得较晚,倘若在十年前就提倡,使她对净土法门的事理,一一明白了解,又加上努力修持。那么她净业的成就,应当比现在高超几倍了。
平时爱子孙心重,自顾劣弱,至临终时,则反能摆脱情爱,决志求生,乃宿世善根所使。平时面东卧,终时则面西右胁,亦宿善根力所使,有不期然而然者。有临终种种景相,即可决其往生,并无须验其顶胸之热,何处先凉也。
你夫人平时疼爱子孙的心很重,总觉得自己卑劣柔弱,可到了临终时,反而能够摆脱情爱纠缠,下定决心求生西方,这是宿世善根所导致的。平时面向东卧,临终时则面向西,右胁而卧,也是因为过去善根之力,从而有不期望如此而自然如此的情况。根据临终的种种景相,就可以判断她往生了,并不需要检验她头顶胸口的热气,以及身体什么地方先凉。
着法衣为佛弟子相,能满其愿,甚善甚善。既嘱儿媳女辈早晚灵前多念佛,阁下当开示彼等,祈以妥亲之神识,为孝之极致。即真实往生,亦须志诚念佛,以祈莲品高升,无生速证,以各尽孝思。
穿着法衣是佛弟子的仪相,能够满她的愿,很好很好。既然已经嘱咐儿媳妇等女辈早晚在灵前多多念佛,就应当开示她们,祈望她们把妥善安置母亲的神识,作为尽孝的终极圆满方式。虽然已经真实往生了,但也必须志诚念佛,以祈望她莲品高升,快速证得无生法忍,以此来各尽自己的孝顺思念之心。
此虽为利亡者,实则令儿女媳辈同种善根也。孙之能念者,亦令随之而念。终时全家能不哭泣念佛,最有利益。然其时犹短,宜以三小时不断佛声,不起哭声,及动转等为最善。祈切记之。
这虽然是为了利益死者,实际上也让儿女媳妇等人同种善根啊!孙子辈中能够念佛的,也让他们随着念。临终之时全家能够不哭泣念佛,这是最有利益的。然而(只是临终时刻),时间还是短了一些。应该三个小时不断佛声,不起哭声,以及不搬动,这样最好。希望你牢记。
六数亦不必敷衍附会,以无关紧要。若认定以说,反成穿凿。须知六为坤数,夫人德镇坤维,堪为世范。即无一数是六,而从生至死,日在六数中周旋,固无一息不是六也。
六这个数字也不必附会勉强地解说,因为无关紧要。如果认定说(有什么特定涵义),反而成了牵强附会。必须知道六是坤数,夫人的德行镇固坤维,足以成为世间妇女的模范。即使没有一个数字是六(按,此处或指夫人往生的日期时辰),然而贵夫人从生到死,每天都在六这个数字当中周旋,所以没有一刻不是六数。
六之义在躬行,不在年月房屋等。然年月房屋等,适逢其数,亦极平常,毫无奇特。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恶业重者,动辄得咎,善根深者,无往不吉。亦自然而然,非有所安排者,而实似有安排者。
六的意义在于亲身实行,不在年月房屋等外物上。然而年月房屋等,如果刚好碰上六这个数字,也很平常,丝毫没有什么奇特。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恶业重的人,动不动就获罪。善根深的人,所做的行为没有不吉祥的。这也是自然而然,不是事先有所安排的,然而看起来似乎有所安排。
世人欲得吉庆,不知培德,如灭烛以求明,北辕而适越。徒劳苦心,有损无益。祈以此义,与令郎及媳女等说之,则其利大矣。做佛事一事,(光)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
世间人想得吉祥喜庆,却不知道培养道德。就如同熄灭蜡烛来求光明,车向北走而想到越国(南方)—— 白白地使得身心劳苦,有损无益。希望你将这个义理,给你儿子媳妇女儿等人讲说,那么利益就很大了。做佛事这一件事,我在前面已经详细说过了。希望你不要沿袭世俗,徒然作虚套场面。
若念四十九天佛,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如果能念四十九天佛号,比诵经的利益大多了。念佛这一法,重点在信愿二字。信愿真切,即使没能心中清净,也能往生。为什么?因为心中有佛,就能感,那么就会得到阿弥陀佛的回应。如同长江大海中的水,虽然不能完全没有波动之相。然而只要没有狂风巨浪,那么天空的明月,就可以清楚影现在水中了。感应道交,如同母亲和孩子互相忆念牵挂。那些修行专重自力,不仗佛力的人,就是不知这个道理啊。复黄涵之居士书四
接手书,不胜欣慰。尊夫人宿生有大善根,故感阁下曲为成就净业,资以往生。兼率儿女媳等为之长时念佛,岂但亡者得益,实令彼等,深种善根。如是之法,可谓大慈。较彼世人存者以杀生折福折寿,令亡者拘滞幽途者,不可同年而语矣。
接到你的信,非常欣慰。你夫人在过去生有大善根,所以感召得你方便成就她的净业,资助她得以往生。又加上你率领儿女媳妇等人为她长时间念佛,这哪里只是亡者得到利益,实在会让家中眷属等人,也深种善根。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大慈。比起世间那些人,(遇到亲人离世)就杀生充场面,从而让自己折福折寿,让死者滞留束缚在幽冥路途的做法,实在不可以相提并论啊!
尊夫人之事,可谓得法。然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当常劝谕,令其信愿念佛。若令终日长念,或恐不能如是。前者颇欲设法,在生助念,思之未得。
你对夫人丧事的处理,可以说是很如法。然而你母亲年纪已经八十三岁,也应当常常劝勉晓谕,让她生信发愿念佛。要让她每天长时间念佛,恐怕她或许做不到。我之前很想找到一种方法,来帮助活着的人念佛,想来想去,也没有答案。
镇守使王悦山,奉母来山,见其眷属甚多,因得一绝妙之助念法。已与彼略说之。亦与彼说,当与阁下言之。倘阁下能实行,彼亦不至漠然置之,亦自利利他之道也。
后来镇守使王悦山,与母亲一起来到普陀山,我见他的眷属很多,因此想到一个绝妙的助念法,已经对他大略说过了。既然已经对他说了,那么也应当对你说。倘若你能够实行,那么他也就不会漠然置之了,这也是自利利他之道啊。
阁下眷属,儿辈则各有职业,固难常时依行。若媳辈,则无事清闲。女使辈若奶妈等,则无甚要事。当令诸人,按钟点日在太夫人旁,高声念佛半点钟。过时换班,一日不断佛声。太夫人能随之而念亦好。如不能随,但令摄心谛听。则一日之中,常不离佛。
你家中的眷属,儿子辈的,各有自己的职业,固然很难常时间依着去做。如果是儿媳辈,就很清闲了。女仆辈,像奶妈等人,就没有什么要紧事。应当让她们这些人,按钟点每天在太夫人的旁边,高声念佛半个钟头。到时间就换一班,一天当中,佛号声不间断。太夫人能够随着念很好。如果不能随着念,只要让她摄心谛听。那么一天当中,就常不离佛。
在诸人亦不吃力。以一日之中,不过当一回值,或至两回,亦隔许久时候。彼等一无事事,借此令尽孝思,令种善根。即女使等,亦得因此之故,得植出离生死之缘。
助念的女眷们也不会吃力。因为一天当中,不过当一回班。或许当两回班,但也隔了很长的时间。她们没什么事,借此令她们尽孝思亲,种下善根。即使是女仆等人,也会因此而种下出离生死的因缘。
从此以往,率以为常。即太夫人寿过期颐,此法无令中辍,其利益不可思议。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业者,皆当以此告之。
从此以后,把这作为日常事务。即使你母亲过了一百岁,这个方法也不要中止,其中的利益不可思议。凡是有信心,以及想要成就父母往生道业的人,都应当以此相告。
阁下政务多端,不能按定。若有暇亦如是念一次,以作表率。则儿媳女使等,当更踊跃欢喜也。
你政务繁多,不能按一定的时间陪母亲念佛。如果有空,也这样念一次,作为表率。那么儿媳女仆等人,应当更加踊跃欢喜了。
(光)意谓如此而行,实为利便。当以此法述为一文,以附于排印文钞之后。俾欲报父母之恩者,不至徒咏昊天罔极也。
我认为如此而行,实在是有益而且方便。应当将这个办法写成文章,附在排印的《文钞》之后。使得想要报答父母之恩的人,不至于徒然咏叹父母恩德深广难报了 。复崇明黄玉如书
接手书,不胜欣慰。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飏,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
接到信,非常欣慰。持名念佛这一法,是最切合末法时期众生根机的法门。善导大师虽然作了《观经四帖疏》,实际上他最注重持名念佛这一修行方法。没有看到他在《四帖疏》中说了如下的话吗:“末法众生,神识飞扬躁动,心识粗放,而(观想的)境界却十分细微,所以修观想是难以成就的。大圣慈悲怜悯众生,特别劝导我们专持名号。因为持名念佛,只要持到佛号相连续就可以往生了,相比于观想念佛要容易得多。”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
佛在《观经》中虽然教授了十六种观,而行人修习,应当选择容易的来修行。或作如来眉间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是佛想让人知道修行人往生的前因与后果。这些只要知道就行了,没必要特地作观。
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观想的义理,不可以不知道。观想的实际修行暂且缓一缓。如果理路不清,观境不明,用浮躁的心来修观想,或许会起魔事。即便能使所观的境界朗然现前,如果心里虚妄生起了欣喜的念头,也会因为欣喜而形成障碍,或许会导致前面的功夫退失。所以《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这是千稳万当的行持。等到念佛的心纯一之后,清净的境界自然会现前。
四帖疏错讹甚多。光二十年前,先曾约校。去年南京羊皮巷观音庵妙莲和尚要其本去另刻,明年当可出书,祈为请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