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五(1 / 2)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接手书,读之令人心神畅悦。蘧 (q u) 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将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学易,以祈乎无大过。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

接到你的信,读后令人心情畅快愉悦。蘧伯玉在五十岁时,反省知道自己四十九岁的过失。孔子年近七十岁,尚且想要在剩下的年岁里,学完《周易》,以祈望此生没有重大的过失。圣贤的学问,没有不在起心动念的地方追求究竟圆满的。

近世儒者,唯学词章。正心诚意,置之不讲。虽日读圣贤书,了不知圣贤垂书训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与圣贤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圆之不相入,遑问究及于隐微几希之间哉。

近世的儒家学人只是学习词句文章。对于端正内心、至诚真意却都放在一边不去理会。虽然每天读圣贤书,了然不知圣贤写书教诲世人的用意。他们口中所说,身体所做,与圣贤所说所行,如同明和暗不相融和,方和圆不相契入,在大体上尚且相差天渊,更不用说在隐幽微细之处了。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

佛经当中教人要常行忏悔,期望断尽无明烦惑,圆成佛道。虽然是等觉位的菩萨,如弥勒菩萨尚且在一整天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惑净除究尽,圆证法身。何况在弥勒菩萨之下的人呢?

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经劫蒙尘。不但了无光明,即铜体亦不显现。

而我们博地凡夫身口意都是业力,不生惭愧心,不修忏悔法。虽然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于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譬如大圆宝镜,经无量劫蒙上尘垢。不但没有一点光明,就是铜体也不能显现。

若知即此全体尘垢之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日复一日,积功不已,铜质自露。又复加功,光明渐发。光明虽发,磨砻更切,力极功纯,垢尽明复,照天照地,为世至宝。

如果知道就是这个全体蒙尘染垢的镜子,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用力来擦磨洗涮,日复一日,随着磨洗功夫的积累不停,铜质自然会显露。因此更加地用功擦磨洗涮,光明就渐渐显发出来。光明虽然显发出来,磨治的却更加急切,用力到极点,功夫纯熟,尘垢除尽,宝镜的光明恢复,照天照地,成为了世间的至宝。

须知此光,镜本具足,非从磨得。若非本具,从磨得者,磨砖磨石,亦应发光。又须知此光,镜虽本具,不磨则永无发光之日。

必须知道这个光明,是宝镜本自具足的,不是从擦磨洗涮而得。如果不是本自具足,而是从擦磨洗刷得来的话,那么磨砖块磨石头,也应该发出光明。又必须知道这个光明,宝镜虽然本自具足,但是不擦磨洗刷,就永远没有发光的一天。

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则与佛平等,若不改恶修善,背尘合觉,性具功德,永不能发。以本具佛性之心识,造长劫沉沦之业苦。犹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损伤,可哀也已。

众生的心性,也是如此。虽然与佛平等,如果不改恶修善,背离六尘合于觉性,本性具足的功德,永远不能显发。以本具佛性的心识,造长劫沉沦的业苦。犹如在暗室触到宝物,不但不得受用,反而受到宝物的损伤,实在可怜哀伤啊!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

念佛这个法门是背尘合觉,返本归元的第一妙法。对于在家人更为亲切。因为在家人身在世俗尘网,事务繁多。摄心参禅,以及静室诵经等等,或者是形势条件不容许,或者能力不够或没有闲暇的时间。唯独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在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

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都好念佛。但在洁净之处,恭敬之时,或者出声念,或者默念都可以。如果到了不洁净的地方(例如上厕所等等),或者不恭敬的时候(如睡眠洗浴等等),只适合默念,不适合出声念。不是此时此处不可以念佛。睡觉出声念佛不但不恭敬,而且又伤气,时间久了会生病。默念的功德与平常时念佛的功德是一样的。所谓的念念在此的意思,是即使最紧迫时也一定不忘记念佛,即使在流离失所,困顿的时候也一定不丢掉念佛。

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您既然能够发露忏悔。对于净土法门,最容易相应。《维摩诘经》中所说的:心净则佛土净。然而既然知道错了,又肯发露忏悔,就必须要改过迁善。如果不改过迁善,那么所谓的忏悔,仍只是空谈,不能得到实际利益。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至于你说到,想要心中不贪恋外界的事物,专心念佛。不能专心,要让他专心。不能念佛,要让他念佛。不能一心,要让他一心等等。这其中也没有奇特奥妙的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

心里常常念说:“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

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

纵然出离地狱,又堕入饿鬼,腹部大得象海,咽喉却细得象一根针,长劫遭受饥苦,喉咙如火烧一般,不闻浆水的名称,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当做人的菜肴。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作为能耐的事,以修善作为束缚的事,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然想出离,却没有路径。”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能这样去思惟想念,如上面所求的不贪恋外界事物等等,当下就能成办。所以唐朝杀牛的张善和、杀鸡的张钟馗,临终时地狱相现前,念佛数声,就亲见佛来接引往生。这么大的利益是释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中都是没有的。我常常说:“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啊!果真了生死的心能够很痛切,深信净土法门,不生一丝疑惑之心。那么虽然没有出离娑婆世界,已经不是娑婆世界久居的客人。还没往生到极乐世界,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

见贤思齐,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

见到那些已经往生的菩萨们就想赶上他们,面对这么好的法门利益岂能退让。哪里肯迟延拖拉,懒惰大意,以致使自己一错而成永错啊?有血性汉子,绝对不肯活着作行尸走肉,死后与草木一同腐朽。大家要多努力多努力啊!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

又者,念佛固然贵在专一。然而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室。本分之外营求图谋,妄想富贵快乐,这实在不应该。至于分内所应当做的,也必须勉力来做。不是必须抛弃一切,方才叫修行。如果抛弃一切,能够不缺少父母妻室的资养还可以,否则就与孝道相违背。虽然名为修行,实际违背佛教,这又不可以不知道啊!

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

又者,必须以净土法门的利益来劝化父母,令他们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们能够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当下就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登莲池,加入圣众之中,亲自受阿弥陀佛的教诲,直至成佛。世间的孝道,有什么能与这个相等的呢?

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又如果能够以此来普告同人,令他们各各的父母,都得往生。那么教化的功德归于自己,而双亲与自己的莲品,位次应当更加增高了。诗经中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想要孝敬双亲的人,应该深思而力行。复邓新安居士书

今春令兄来书,观其词意,恳挚真切,( 光) 因不揣固陋,略为启发。至四月间又来一书,其讼过自责,询求出要,颇合克己复礼,亲师取友之行。( 光) 阅之,不胜庆悦,因亦缕析条陈以复之。

今年春天你的兄长来信,看他信中的文词语意,恳挚真切,我因此不顾浅陋,略微为他作了一些开示。到了四月份,他又寄来一封书信,其中自责过失,询求出离的要道,很符合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于礼仪,亲近良师,选择益友的行为。我看了之后,非常欣庆喜悦,因此也一条条的分析陈述来回复他。

兹接居士信片,虽词句无几,其意亦与令兄相为伯仲。可谓难兄难弟,天伦佛法,咸为同气连枝。非多劫同种善根,同修净行,曷克臻此。

现在接到你的信,虽然词句不多,其中语意也与你的兄长不相上下。可以说是才德俱佳,难分高下,既为骨肉同胞,又是佛门兄弟。如果不是多劫同种善根,同修净行,怎么能够如此呢?

今居士有所请益,( 光) 实难于复答。何以故,以居士所志者大,( 光) 之所知者小,小大不相袭,机教不相契耳。虽然,一乘实相之中,觅小大相了不可得。于此不可得中,举大则大为法界,一切法趣大,是趣不过。举小则小为法界,一切法趣小,是趣不过。

现在你想请教的问题,我实在难以答复。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志向很大,我所知道的很小,小和大不相合,机和教也不相契。虽然如此,在一乘实相法之中求觅小大之相,却是了不可得。在这不可得之中,举例大则大为法界,一切法都趣向大,却大不过一乘实相。举例小则小为法界,一切法趣向小,又小不过一乘实相(此了不可得之实相可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 光) 所知之小法,乃统包十法界一切诸法之法也。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我所知道的小法,是统包十法界一切诸法之法。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说:“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长久劫到长久劫,仍很难出离。

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法备在弥陀要解,及净土诸书中。当寻绎之,兹不多赘( zhu i )。

所谓的契理契机之法,没有超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其方法在《弥陀要解》,以及净土诸书当中有详尽的说明。应当自己找书解读,此处不多说。

须知佛法乃十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应修,亦无一人不能修。彼谓佛教为弃人伦,害圣道者,皆未见颜色之瞽论也。何以言之,佛于父言慈,于子言孝,于君言仁,于臣言忠,夫唱妇随,兄友弟恭,举世谛之嘉言懿行,佛经无不详陈其宿因现果,现因后果。

必须知道佛法是十法界公共之法,没有一个人不应该修,也没有一个人不能够修。有人说,佛教是抛弃人间伦理,危害儒学圣道的,这都是像没有看见过颜色的盲人一样乱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中,对于父亲给他讲慈爱,对于子女给他讲孝顺,对于君主给他讲仁厚,对于臣子给他讲忠义,丈夫倡导妻子相随,兄长友爱弟弟恭敬,凡是世间的嘉言懿行,佛经中没有不详细陈说其中的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其言慈孝等,则与儒教相同。其详示三世因果处,则儒教便无闻焉。况其断惑证真,及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法乎。惜其人之未睹也。倘详阅而深思之,则当痛哭流涕,声震大千世界,悲昔谤佛之罪咎也。

说到仁慈孝顺等伦理,与儒教相同。而详细显示三世因果的地方,儒教中就没有听说过了。何况断惑证真,以及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大法呢?可惜这些人没有看到啊!倘若详细阅读而深入思考,当会痛哭流涕,声震大千世界,悲痛过去谤佛的罪过。

虽然,以言谤者其罪小,以身谤者其罪大。今之口谈大乘,自命悟道。谓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烦恼即是菩提,何必断烦恼。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断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为佛怨。比之不知佛法而谤者,罪深万倍。其曾研究佛法,非全无利益,但作未来得度之因。其以身谤法之罪,不知经几何劫量,在三途中受诸罪苦也。

虽然如此,用言语谤佛这个罪过小,用身行谤佛,罪过更大。现在有人口里谈说大乘,自己说自己悟道。认为自己就是佛,何必再去念佛。烦恼即是菩提,何必要断烦恼。淫怒痴就是戒定慧,何必要断淫怒痴。因此之故,说出的话高出九层天之上,但所做的事却低入九层地之下。如此之类的人,名为佛法怨家。比较那些不知道佛法而诽谤的人,罪深万倍。这些人曾经研究过佛法,不是完全没有利益,但只是作未来得度之因。而以身谤法的罪,不知道要经多少劫量,在三途中受诸罪苦啊!

居士当以研究大乘经论开圆顿解为先导,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为正行。至于居心行事,或恐过起于不知,福消于不觉。当详阅安士全书,及法苑珠林。自然法法头头,有所取则。心心念念,无或逾越矣。

你应当以研究大乘经论,开启对净土法门圆融、迅速的信心与领会,这可引导自己修行净土法门,要以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为修行的正行。至于平日的存心行事,或者恐怕过失生起而不知,福德消失而不觉。那么应当详细阅读《安士全书》,以及《法苑珠林》。自然法法头头,有所取法轨则。心心念念,不会超越本分了。

倘尤恐鉴察不及,当取孚佑帝君功过格着实行去,则超凡入圣,断惑证真,于震旦国中,当推君为第一矣。功过格乃明云谷禅师传袁了凡者。切不可谓其落索而藐视之。

倘若还恐怕鉴察的不够,应当取孚佑帝君的功过格老实去做,那么超凡入圣,断惑证真,在华夏中国,当推您为第一了。功过格是明朝的云谷禅师传给袁了凡居士改过所用。千万不可以认为记功过格麻烦费事而轻视它。

令兄次书,于身心性命,大有裨益。不如是自怨自艾,断难克己寡过。今一并寄来。亦企居士亦如令兄之自怨自艾,以期至于断惑证真,圆满菩提而后已也。

你哥哥的第二封书信,对于身心性命,大有益处。不如此的自我悔恨,必然很难约束自己而少犯过错。现在一起寄来。也是希望你也如同你哥哥一样的自责改过,以期望到达断惑证真,最终圆满菩提。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

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

诸佛为了一件大事的缘故才出现在这个世间。所谓的“一件大事”,无非是想要使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至成佛而后已。

第以众生之根性不一,故如来之教法万殊。是以一代时教,随机演畅。法门虽浩若尘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归元,皆证即心自性。

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如来的各种教法也有很大不同。所以本师释尊一代时教,随众生根机演畅妙法。法门虽然浩瀚如同尘沙之多。而修行人依教修持,究竟归元,都是证得即心本具的自性。

然于尘沙法门之中,求其不离事修,全彰心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不能逾其阃 (k un ) ,下下根亦可臻其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最利末法,直出五浊者,无如净土持名念佛之殊胜超绝也。

然而在尘沙法门之中,要想找出一种特别法门——不离事相而能修持、并能完全彰显心性;普被上中下三根,无论利根钝根皆可修持,上上根人不能超越其高妙,下下根人也可以进入其门槛;高超一切禅、教、律诸宗,统摄一切禅、教、律各派;下手容易而成功高超,用力较少而得效迅速,最利于末法时代,直接超出五浊恶世——没有比净土宗持名念佛这一法门更殊胜超绝的了!

诚所谓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若群星之拱北,万水之朝东也。

实在是所谓的:“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如同群星都拱卫着北极星,万条流水都朝着东面流去一样。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倘再路头不真,涉入邪见,则善因反招恶果。人天福报,亦不可得。阿鼻极苦,长劫难出。

你既然深信念佛。如果没有参学承侍修学净业的善知识。又不广泛阅读净土经论。那么真信切愿,从何处生起?纵然能够执持名号,只因为不求出离,便成为人天因果,享受痴福。因福而造业,仍就沉沦恶道。倘若再有道路认不清,入了邪见,那么善因反而招来恶果。人天福报,也得不了了。阿鼻地狱的极苦,长劫难出。

譬如入海,既无导师,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纵能撑篙摇橹,岂能免于沉溺。

譬如入于大海,既没有向导,又没有指南针。漂流在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趣向何处。纵然能够撑篙摇橹,哪能免于沉溺呢?

(光)少乏问学,长无所知。唯于净土一法,颇切向往。感子之诚,今将净土经论之最切要者略开一二,一一标其大意。若能归而求之,则心领神会,自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者,远胜愚之喋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