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常的早朝上,突然传来紧急军报:清军在淮河集结,疑有南下之势。
朱聿键正要下令调兵,忽然想起李修然定下的规矩:军国大事须与太上皇共议。
\"传令太上朝议事。\"他当即宣布暂停早朝。
片刻后,太上皇寝宫的议事厅内。
\"根据细作回报,敌军主力约八万,\"朱聿键展示军报,\"请太上皇示下。\"
崇祯帝仔细研究地图:\"这个时节发动进攻,必有蹊跷。\"
李修然在一旁补充:\"确实可疑。去年此时也有类似动向,最后证明是虚张声势。\"
\"臣以为,\"一位将领建议,\"当立即调集淮军迎敌。\"
\"不可,\"崇祯帝和朱聿键异口同声道。两人相视一笑。
\"淮军是我们的主力,\"崇祯帝解释,\"不能轻易调动。\"
朱聿键接上:\"不如派轻骑侦查,同时布置水师,切断他们的粮道。\"
李修然暗暗点头:这种君臣默契,正是他期待的。
几天后,探报传来:清军果然是虚晃一枪,真正的目标是江北的粮仓。
\"多亏太上皇和陛下都没上当,\"众臣赞叹,\"否则主力一调,粮仓就危险了。\"
崇祯帝谦逊道:\"这是聿键指挥得当。\"
朱聿键则说:\"全赖太上皇经验丰富。\"
危机解除后,两宫举行家宴。
觥筹交错间,崇祯帝感叹:\"记得当年在北京,朕每次决策都是孤立无援。若早有这样的商议制度...\"
朱聿键认真道:\"叔父的教训就是我们最好的借鉴。\"
李修然适时提醒:\"所以说,制度的价值就在于此。它能让决策更周密,也能让君臣更亲近。\"
次成功化解军事威胁,在朝野引起很大反响。
\"你们发现没有,\"吏部侍郎对同僚说,\"自从实行双重朝议,朝廷的决策明显稳妥多了。\"
\"是啊,\"兵部尚书附和,\"太上皇的经验加上新君的魄力,配合得天衣无缝。\"
李修然又提出了完善建议:
\"不如将双重朝议的经验总结成制度,写入《南明政要》?\"
崇祯帝赞同:\"好!这样可以给后人借鉴。\"
朱聿键补充:\"也可以防止将来有人破坏这个好制度。\"
京城茶楼里,说书人正在讲述这次军事危机的处理。
\"你们说,为什么南明能够中兴?\"说书人问听众。
\"因为君臣同心啊!\"台下有人答道。
\"对!不像当年景泰帝和英宗那样...\"说书人话未说完,已有听众心领神会。
这天夜里,李修然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得见两位帝王如此默契,不禁想起当年土木堡之后的兄弟相残。历史给了我们警示,而聪明人会从中吸取教训。看来,这就是历史最大的意义。\"
崇祯帝也在私札中感慨:
\"与其独断专行,不如博采众议。与其疑心生暗,不如坦诚相见。朕今日才真正明白了为君之道。\"
朱聿键则在御制诗中写道:
\"君臣一心天下安,古鉴今昭启新篇。\"
这次成功的合作,让双重朝议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不久后,南明朝廷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 设立君臣联席会议
- 建立决策咨询机制
- 完善监督制衡体系
正如李修然所说:\"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南明的两位帝王用实际行动证明,历史的教训是可以转化为进步的动力的。\"
春日清晨,御花园里。
崇祯帝正在教朱聿键修剪梅花。
\"修枝要看枝干走向,\"老帝王耐心指导,\"就像治国要顺应民心。\"
\"叔父这个比喻真是精妙,\"朱聿键若有所思,\"难怪李先生说,园艺也是帝王学问。\"
李修然在一旁看着这温馨的一幕,想起当年土木堡后的兄弟相残,不禁感慨万千。
午后,两宫举行了一次特别的读书会。
\"这段《贞观政要》,您觉得如何理解?\"朱聿键虚心请教。
崇祯帝沉思片刻:\"当年朕读到此处,总觉得是空谈。现在才明白,太宗能成就贞观之治,就在于善用魏征这样的谏臣。\"
李修然适时补充:\"所以我们设立双重朝议,不正是借鉴了这个道理吗?\"
一场细雨过后,太后寝宫。
周皇后正在为朱聿键的皇后讲解女主中馈之道。
\"治家如治国,\"周皇后语重心长,\"要让两宫上下和睦,才能让朝廷安定。\"
年轻的皇后认真聆听:\"儿媳受教。难怪李先生说,后宫之治也是国政根基。\"
这天,朱聿键突然发起高烧。
\"快请太医!\"宫人们慌作一团。
消息传到崇祯帝耳中,老帝王立即放下手中奏章,亲自前往探视。
\"叔父不必担心,\"朱聿键强撑着说,\"只是小恙。\"
\"你现在是一国之君,\"崇祯帝语带哽咽,\"身体是根本啊。\"
李修然见状,意味深长地说:\"陛下对聿键的关心,哪里像君臣,分明是父子。\"
崇祯帝愣了一下,眼中泛起泪光:\"是啊...这些年,朕早已把他当亲生儿子。\"
朱聿键也动容了:\"叔父对我恩重如山,儿臣没齿难忘。\"
病愈后,朱聿键提出一个建议:
\"何不将两宫之好写入制度,让后世也能延续这份情谊?\"
李修然欣然赞同:\"可以设立'两宫家礼',将君臣之礼与父子之情结合起来。\"
崇祯帝补充:\"还要强调教育传承,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