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金陵新政(1 / 2)

金陵城皇宫,玄武殿。

朝阳初升,殿内已经响起激烈的争辩声。

\"陛下,绝不能重用降清逃回的官员!这些人已经失去了节操,如何能让他们再掌朝廷重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拍案而起。

\"大明江山,原本就是与民同在。既然这些大臣悔过自新,何不给他们一个机会?\"吏部侍郎冯铨据理力争。

朱聿键端坐龙椅,神色凝重。这个困扰他多时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朝廷用人,更牵涉到整个南明政权的正统性和向心力。

李修然站在一旁,观察着殿内剑拔弩张的气氛。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普通的朝议,更是新旧势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陛下,\"等争论稍歇,李修然才缓步上前,\"容我说一个东晋时期的故事。\"

\"东晋建立之初,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北方士族南迁,与江南本地势力之间多有摩擦。司马睿采取了'通达权变'的政策,既重用本地官员,又不排斥北来人才。正是这种包容的态度,才造就了东晋的繁荣。\"

殿内安静下来,众人若有所思。

\"况且,\"李修然继续道,\"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南明政权的凝聚力。我们需要的不是清算,而是团结。\"

朱聿键眼睛一亮:\"爱卿此言极是。来人,拟旨:设立评议院,专门负责考核官员,不问出身,只看才干。\"

当夜,李修然被宫中小黄门请入御书房。

烛光摇曳中,朱聿键放下手中奏章:\"先生,朕心中仍有疑虑。这些降而复归的大臣,真的可以信任吗?\"

\"陛下,\"李修然沏了一杯清茶,\"关键不在于他们是否可信,而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制度。让制度来约束人,比单纯依靠道德要可靠得多。\"

他展开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章程:\"这是臣拟定的《南明官制改革大纲》,建议设立以下机制...\"

翌日,朝廷公布了一系列新政:

- 设立评议院,考核官员

- 建立海外使团,拓展外交

- 改革科举制度,广纳人才

- 成立商务司,统筹经济

\"这些制度的核心,\"李修然向朱聿键解释,\"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每个官员都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同时又受到制度的约束。\"

然而,改革推行并不顺利。一些崇祯朝老臣对新政心存疑虑。

在礼部尚书史可法的府邸,几位老臣正在密谈。

\"新政虽好,但变革太快,恐怕有失稳重。\"一位老臣忧心忡忡。

\"况且,这些制度多有仿效西洋之处,恐怕...\"另一位欲言又止。

李修然适时拜访,带来了一坛佳酿。

\"诸位大人,\"他举杯道,\"变革之道,如饮美酒,急则伤身,缓则无味,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新政虽有创新,但根基仍在华夏传统。\"

一位老臣问:\"先生既通晓古今,不知对《大学》中'格物致知'一说如何理解?\"

李修然不假思索:\"正是今日新政之要义。格物者,究天下之理;致知者,明施政之道。我们推行新政,不就是在实践这个道理吗?\"

众老臣眼前一亮。李修然继续道:\"中华之道,贵在与时俱进。今日之变革,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份道统。\"

随着时间推移,新政的效果逐渐显现。

- 评议院评定的第一批官员名单,得到朝野一致好评

- 海外使团带回大量贸易合约

- 改革后的科举,选拔出一批实干人才

- 商务司的政策,让南京重现繁荣

一天,朱聿键在御花园散步时感叹:\"新旧之争,原本就是假议题。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李修然欣慰地说:\"陛下能有此见识,南明中兴可期。\"

这一年的除夕夜,李修然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南京街头张灯结彩,百姓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看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新的制度正在发挥作用,新旧势力的融合比预期顺利得多。这或许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真正的改革,不在于推倒重来,而在于在继承中创新,在变革中保持平衡。\"

南京贡院外,人头攒动。今年的科举考试与往年大不相同。

\"听说了吗?新政改革后,考题不再是八股文,而是策论和实务。\"一位考生低声议论。

\"可不是,\"旁边人接话,\"而且增设了算学、医术、农政、水利等科目。\"

考官席上,李修然正在与主考官讨论。

\"大人可能不习惯这种新式考题,\"他解释道,\"但国家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咬文嚼字的书生。\"

主考官沈某捻须沉思:\"先生说得有理。只是...这样的改革,会不会太激进了?\"

\"变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李修然答道,\"况且我们保留了经义一科,正是为了在革新中保持传统。\"

南京秦淮河畔,新建的商务司衙门内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

\"开放海禁,增加对外贸易,这是在动摇国本!\"一位保守派官员愤然道。

商务司主事陈存仁不慌不忙:\"诸位可知道,自从开放海禁以来,仅南京一地的税收就增加了三成。这些钱可都是用来养兵备战的。\"

李修然适时走近:\"诸位,让我讲个故事。\"他说起了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以及明朝中期因闭关锁国而错失的机遇。

\"商贾之道,原是我华夏所长。如今重开海禁,不过是恢复祖宗旧制罢了。\"

评议院内,一起特殊案件引起轩然大波。

\"陈大人,\"评议使严厉质问,\"你曾在崇祯朝任职,后降清,现又归顺朝廷。如何解释这些行为?\"

被质询的陈大人面色苍白:\"下官...只是被形势所迫...\"

李修然站出来:\"与其追究过去,不如看看他归顺后的表现。据商务司报告,陈大人主持的盐政改革,为朝廷增收白银十万两。\"

朱聿键闻讯亲临:\"重要的不是人犯了多少错,而是能改正多少错。这才是评议院设立的初衷。\"

夕阳西下,金陵码头。一艘远洋商船正缓缓靠岸。

\"荷兰使团到了,\"李修然对朱聿键汇报,\"他们带来了最新的造船技术和火器制造方法。\"

\"这些西洋技艺,当真有用?\"朱聿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