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陵墓选址(2 / 2)

宋坤得知后,心里十分感动,然后,临时又加了奖励,并且下令严格执行奖励制度,绝不能因为民众吵闹而妥协。

......

一个七曜日后,宋坤亲自参加陵墓开工奠基仪式。

剪彩,发言,一条龙工作,一气呵成。

宋坤已经老了,他再也没有过去的慷慨激昂演讲。

可是,民众们就喜欢听他讲话,很认真的聆听。

在勍朝,大家都将腾瑞单于说的每一句话,都奉为圣经、真理。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只要跟着伟大的腾瑞单于走,就不会错!大家一定可以幸福起来的。

宋坤简单的说了两句,一个时辰后,奠基仪式成功举行。

他双手负在身后,远远地眺望着眼前高耸入云的山峰。

“确实,不容易啊。”

宋坤连忙给真丁丁下指令:“工程可以稍后,切要谨记,务必保护好每一位纳卡的安全。”

“是!单于!”真丁丁双脚并拢,大声回应。

“去吧。”宋坤笑了笑,目送真丁丁的离去。

宋坤的陵墓,没有找什么风水大师来看过,完全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去决定。

他看哪处顺眼,就选了哪里。

可是歪打正着,恰好又选中了一处绝佳的方位。

他确实选对了,哪怕过去了两千多年,他的陵墓依旧保持完好,没有被人光顾过,哪怕是专家。

不过,宋坤万万没想到,未来会有一个始料未及的人,打开了他的墓门。

......

真丁丁,当年在赤峰部落中,属于当地豪绅,后来义无反顾的加入匈奴部落,开局一把马刀,爵位全靠爆。

他是当初同行的几位贵族中,唯一一个出人头地的。

其他人要么坚持不下去,选择摆烂,要么就死在了奋斗的途中。

真丁丁的年纪,其实比宋坤要小,只是因为操劳国事,早已白了头。

以前,宋坤不在的时候,他经常出来顶替临时单于,把后方管理得井井有条。

因为他的出色能力,让宋坤十分器重,不仅委以高爵位,成为勍朝唯一的宰相。还让他成为了王子们的导师,担任起太傅的责任。

如今,三个王子已经长大成人,真丁丁卸下了身上的重担。

他很想对单于说:“我想告老还乡了。”

可是,每次见到单于孤傲的身影,又有些舍不得。

伟大的腾瑞单于,给了我重生的机会,待我如同伯乐,没有他的器重,又怎会有今日的真丁丁呢?

如果说独孤哈尔是武将之首,那么须卜真丁丁就是文官之首。

真丁丁出自匈奴四大贵族的须卜氏,他与拓跋尕是亲家,儿女互嫁的那种。

他虽然很疲惫,但实在是不忍心,他宁愿自己累点,也不希望单于不快乐。只好咬着牙关,继续工作。

可惜,由于年轻时的旧伤,以及后来长年累月高强度的处理国事,他早已疲惫不堪。

他才四十岁出头,就已经满头华发,看起来苍老无比。

真丁丁布置完开凿陵墓的名单,以及注意事项后,重重的松了口气,他感觉头有些晕。

他在手下的搀扶中,虚弱的回到了府邸。

“我先去睡了,如果单于寻我,记得通知。”

“好的。”

真丁丁缓缓地合上了双眼,再也没有醒来。

......

早在奠基仪式之前,大儿子独孤华就已经归国。

他凯旋的时候,宋坤还在秦朝,为华阳太后守灵。

等宋坤回来后,独孤华兴冲冲的跑过来,将一个木雕递上。

“王父,你看,这是儿臣刚做的。”

“什么东西?”

“儿臣最新想出来的新式战车。”

宋坤饶有兴趣的低头一看,他瞬间笑容一滞。

“这......”他惊了,像,真的太像了!

这特么不是坦克的模型吗?

不对,因为没有长长的炮管,准确来说,应该是更像装甲车。

外形确实相似,但构造大有不同。

独孤华经过试验,他否定了将人马全部包裹在铁皮之中的想法。

而是很新颖的,将马头露了出来,让甲胄去保护它。

结果,经过试验之后,却发现根本行不通。

为什么?马是牲畜,它们的思考能力十分有限。

要想让马儿奔跑起来,按照人类的指引行动,只能通过暴力模式。

无论是缰绳,还是马鞭,都是暴力的体现。

而且,一匹战马是拉不动又重又大的战车的,至少需要五匹以上。

可是每一匹战马好像都有他们独特的想法,很难保持协同性。

最关键的是,马儿在如此封闭的空间里活动,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不要说马了,即便是人类,幽闭恐惧症依旧存在。

“那怎么办?”独孤华眉头皱起,他在思考,应该如何是好?

想了大半天,他好像都没有想到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

“难道,只能让战士们驱动?”

本来,让人推动是独孤华的一个计划,只是最开始就被他否定了。

因为,在他的设想当中,战车要拥有灵活性,所谓的灵活性,就是要兼顾操控与速度。

如果让人去推动的话,那移动速度太过缓慢,反而适得其反。

可是现在,似乎就只有这一条方法可行了。

独孤华无奈之下,只好喊来数名战士,让他们配合一下。

结果就是,虽然战车跑得慢,但是操控性非常好。

独孤华叹了口气,似乎,只能这样吧?

......

先前,嬴政对于韩非所言,他一直耿耿于怀。

他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宋兄,于是写信寄向北方。

宋坤收到信后,第一时间让他想起了当年看的某本小说。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他也曾经反思过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覆灭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毋庸置疑,赵高和李斯的专政,肯定属于众多原因之一。

造成这个情况的,就因为秦始皇极大提高了地方自治的灵活性,也忽略了权力所带来的治理效率。

帝国的不可能三角,直接有两大关键点没有平衡,怎么可能不灭呢?

秦始皇在世期间,实行的郡县制,在现代人看来,确实是个非常有时代建设性的制度。

然而,如果代入到那个年代,你会发现,路还是走得太快了。

郡县制,相当于将权力下放给当地官吏,而秦始皇,碍于交通条件,他其实对各郡的掌控,十分有限。

这就造成了当地官吏,在天下大乱之后,要么袖手旁观,要么倒戈向造反军团。

而这一切,朝廷一无所知。

如果,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秦朝朝廷能第一时间平止叛乱,按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会引起天下这么大的动乱吗?

肯定不可能,那可以大胆猜测,绝对有官吏为了政绩好看,为了逃避责任,从而选择隐瞒。

当然,即便陈胜吴广被平反,天下还是会乱的。

有一个历史关键点,当刘邦入主中原之后,为什么当地百姓会如此拥护他?

与秦法有关,会不会也与地方秦吏为了谋取利益过于压榨百姓有关?

而这些剥削压迫的事迹,在史书上是看不到的,只有当时的秦朝黔首才深有体会。

......

如何让国家稳定?既要保持灵活性,又要有效率,这是很难平衡的。

也许有人会说,古代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上行下效困难。

不不不,哪怕到了现代,也有国家面临着这个治理问题。

漂亮国为了国家稳定,赋予地方充分的自治能力,导致各个州分立律法,为了短时间增长财政,选择改变税收,效率的来刺激市场,对于富裕阶层的税收逐年降低。

如今,漂亮国就陷入了财政危机,只不过,他们因为占据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主导,看似能混过去。

帝国的不可能三角,“稳定、灵活、稳定”,只有做到绝对的平衡,一个帝国才有可能长盛不衰。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现在的秦朝,秦始皇还活着,依靠着他强大的威严,暂时保持了王朝的稳定。

万一他驾崩了呢?而皇子宗亲们又没有实际权力,甚至连名分都没有。

也怪不得赵高和李斯操控朝政。

假设扶苏当年没有自杀,他就一定可以驱使蒙毅带领的长城军团杀回咸阳吗?

也许很难,因为扶苏他还没有建立威信,在蒙毅眼中,自然是始皇帝手谕更加重要。

好,即便他可以动用蒙毅的长城军团,也成功的反攻咸阳,将胡亥踹下王座。

那么,扶苏将面临一个比他父皇还要棘手的难题,那就是天下群雄并起,各地起义。

以扶苏的能力,就一定可以稳定局势吗?

他一个尊崇儒家仁政的公子,就一定会去暴力镇压吗?

解决天下动乱,只有那个男人亲自登场,才有可能平复。

然而,扶苏终究是扶苏,他不是嬴政。

......

今天,是收到嬴政来信的第五天。

在以往,宋坤都回复得很快,而这次,他却犹豫了。

其实,他也犯了难,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宋坤不由得想起来前世看过的一本小说里,也讨论过这个千古难题。

他觉得里面有一个想法,挺有意思的,放在这里应该可以行之有效。

念及至此,他在信中回复八个字。

【内郡县,外分封,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