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殉道者:他们代表了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精神。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对旧秩序的维护,拒绝妥协于新兴政权,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理念,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种精神令人敬畏,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也要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
另一种思考角度
不识时务的愚者:从实用主义或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看,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武王伐纣是顺应民心的正义之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伯夷、叔齐没有认清这种历史大势,他们顽固地坚守已经腐朽的旧观念,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迂腐,他们的死似乎也成了一种无谓的牺牲。
命运悲剧的承受者:他们的结局也可以看作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在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他们作为旧秩序的维护者,无法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的价值观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最终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这凸显了个体在历史变迁中的渺小和无奈。
还有论语中描写伯夷叔齐的文字,请看
《论语》中描写伯夷叔齐的文字主要有以下几处:
《公冶长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
《述而篇》:冉有问子贡:“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贡通过询问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引出孔子对二人“求仁得仁”的肯定,表明他们的行为是出于对“仁”的追求,所以即使饿死也无怨怼.
《微子篇》: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这句话赞扬了伯夷、叔齐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气节.
《季氏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通过将齐景公与伯夷、叔齐对比,说明伯夷、叔齐虽然饿死,但他们的品德高尚,至今仍被百姓称赞.
好了,我们就直接开启新的系列,因为前面讲的基本都差不多了,每天一个史记原文帮助你记忆哟,记不下来,没事儿别记了。哦,你说为什么不讲正文?等我哪天心情好我就开始正文吧,毕竟我讲归讲,按照正文发展,当时还没有到元朝,所以我就没有讲元朝之后的我也需要拓宽一下了,元朝之前的基本就差不多了,元明清三个时代准备开讲啊,不对,哪天心情好就开讲吧。
讲史期我们先从列传开始,本纪已往后稍稍吧。太史公自传一定最后一个说,放心,我绝对会最后一个,再说他是太史公自传的。
提问“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谁说的?
当然是我们亲爱的迅哥,鲁迅先生了。废话不多说,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