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言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恒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予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着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深知其贤能。管仲贫困时,常占鲍叔牙便宜,鲍叔牙却始终善待他,毫无怨言。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小白即位为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便举荐了管仲。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执政,助齐桓公称霸,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归正,皆因管仲之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与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我多拿,鲍叔牙不认为我贪,知我贫困。我曾为他谋事却使其更穷困,他不认为我愚笨,知时机有好坏。我多次为官又多次被君主驱逐,他不认为我无能,知我未遇良机。我多次作战多次逃跑,他不认为我怯懦,知我有老母。公子纠失败,召忽死,我被囚禁受辱,他不认为我无耻,知我不拘小节,而以功名未显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举荐管仲后,甘居其下。其子孙世代在齐享有俸禄,十几代人都有封邑,常为名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之贤,而称赞鲍叔牙能识才。
管仲执政齐国后,凭借海滨的齐国,流通货物、积累财富,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好恶一致。他说:“仓库充实,百姓才懂礼节;衣食充足,百姓才知荣辱;君主行为合度,六亲才稳固。礼义廉耻不弘扬,国家就会灭亡。政令如流水源头,顺应民心。”所以政令符合民意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的,就给予;百姓反对的,就废除。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化败为功。重视权衡利弊。齐桓公因怒少姬而南袭蔡国,管仲趁机伐楚,责备其未向周室进贡包茅。桓公北征山戎,管仲让燕国整顿召公政教。柯地会盟,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劝其守信,诸侯因此归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取得,是治国法宝。”
管仲富贵可比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却不认为他奢侈。管仲死后,齐国遵其政策,仍强于诸侯。一百多年后有了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莱地夷维人。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因节俭力行受敬重。任齐相后,饮食不重肉,妻妾不穿帛。在朝廷,君提及则直言,不提及则正直行事。国君有道则服从命令,无道则斟酌命令。因此在三世诸侯中名声显扬。
越石父贤能,却被囚禁。晏子外出时遇之,解左骖赎其,载归。未告辞就入内室,久,越石父请绝交。晏子惊,整衣谢罪。石父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面前意志伸张。您恕我是知己,但知己却无礼,不如在囚禁中。”晏子于是请他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时,车夫之妻从门缝看丈夫。其夫为相驾车,神气自得。回家后,妻子请求离去,说:“晏子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显诸侯,却常有谦卑之态。你八尺之躯,为人仆御却自满,故我求去。”此后丈夫自我克制。晏子问之,车夫如实相告,晏子荐其为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管氏、晏子之书,觉其所述详尽。既见其着书,又想知其行事,故写此传。其书常见,故不论,只论轶事。管仲是世人眼中贤臣,孔子却轻视他。难道是因周道衰微,桓公贤能,管仲不劝其称王却助其称霸?俗语说“顺势助美,匡正救恶,使上下相亲”,说的不就是管仲吗?晏子伏庄公尸哭且成礼后才离去,难道是“见义不为是无勇”之人?其谏说时,敢于犯颜直谏,这是“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啊。假使晏子还在,我虽为其执鞭驾车,也欣然向往。
“管鲍之交”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
它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仲出的本钱少,分红时却拿得多,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财,而是理解他家里穷;管仲曾三次为官,三次被君主辞退,鲍叔牙不觉得管仲没才能,而是知道他没遇到好时机;管仲打仗时多次逃跑,鲍叔牙也不认为管仲是胆小鬼,而是体谅他家有老母亲要照顾。后来,鲍叔牙还举荐管仲做齐国的相国,自己甘居其下。这种理解、信任、相互支持的情谊就被称为“管鲍之交”。
鲍叔牙,姒姓,鲍氏,名叔牙,也被称为鲍叔、鲍子,齐国颍上人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