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范雎领命而去。
望着范雎远去的背影,郑国心中五味杂陈。
他发现自己的计谋,竟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场真正的治国大业。
深夜的咸阳宫内,灯火依旧通明。
秦天和郑国围着沙盘,将水渠工程的每个细节都仔细推敲。
\"自从登基以来,寡人一直在寻找水利人才。\"秦天端起茶杯,缓缓说道,
\"可惜精通此道者太少。有的只懂皮毛,有的空谈理论,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却寥寥无几。\"
郑国听出了秦天话中的惆怅。
他原以为这番话是客套,但看到堆在案几上的各种水利图册,才知道秦王所言非虚。
\"陛下为何对水利如此重视?\"郑国忍不住问道。
\"你可知道我大秦为何强盛?\"秦天反问。
郑国想了想:\"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励精图治,军事强大......\"
\"这只是表象。\"秦天摇头,\"真正的根本在于农业。没有足够的粮食,何来的强兵?\"
他站起身,走到殿中的地图前:\"你看这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本该是膏腴之地。可是......\"
\"可是常年受旱灾困扰。\"郑国接口道,
\"渭水流经此地,水量充沛,但因为缺乏完善的灌溉系统,反而成了祸害。汛期泛滥成灾,旱季又无水可用。\"
\"正是!\"秦天赞许地看了郑国一眼,
\"所以寡人一直在寻找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才。直到遇见先生。\"
郑国心中一动。他发现秦王对水利的理解远超常人。
这不仅是一个君主对民生的关心,更像是一个专业人士在谈论技术。
\"陛下说笑了。在下不过是......\"
\"不必谦虚。\"秦天打断道,
\"你的设计很有创见。尤其是那个分级控制的水闸系统,可以精确调节水量,这在当今可说是独步天下。\"
郑国一惊。这正是他多年研究的心得,没想到秦王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关键。
\"不知陛下是如何看出这一点的?\"
\"很简单。\"秦天指着图纸上的设计,
\"利用了层层递进的闸门,配合渠道的坡度,可以让水流速度保持稳定。这样既能防止冲刷,又能确保灌溉效果。\"
说着,他又指出了几个技术要点,句句切中肯綮。
郑国听得目瞪口呆。
这些可都是他绞尽脑汁才想出来的设计,秦王却说得如此轻松。
\"陛下对水利之道,竟有如此深入的研究!\"
秦天笑而不答。他总不能说这些知识是从后世带来的。
\"说来惭愧。\"郑国突然道,\"在下本以为自己的水利技术已经很精湛了。
但今日与陛下交谈,才知天外有天。\"
\"先生过谦了。\"秦天正色道,
\"你的设计确实独具匠心。尤其是因地制宜的思路,很适合我们关中的实际情况。\"
正说话间,范雎匆匆而来:\"陛下,水利署的初步框架已经拟定好了。\"
\"好。\"秦天接过竹简,
\"从明日起,郑国就任水利署总工。范雎你要全力配合,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臣遵旨。\"范雎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