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王安石冷哼一声,\"既然他们要玩真的,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传令三司条例司,加快起草新的人事调整方案。凡是推行新政不力的官员,一律调离要职!\"
\"相公,\"章惇担忧道,\"这样会不会激化矛盾?\"
\"激化?\"王安石站起身,踱步道,\"现在已经不是讲究和气的时候了。这些人既然要阻挠新政,就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而在司马光府上,反对派也在连夜商议。
\"诸位,\"司马光环视众人,\"今日苏轼的一番话,给了我们新的启发。与其直接反对新政,不如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韩琦点头:\"不错。这样更容易得到陛下的认可。\"
\"而且,\"文彦博补充,\"我们要联合更多的地方势力。只有形成更大的声势,才能迫使朝廷重新考虑新政。\"
就在这时,有人送来一个消息:王安石已经开始准备新一轮的人事调整,准备清洗反对新政的官员。
\"看来他是要孤注一掷了,\"司马光叹息,\"那我们也不能再等了。传信给各地的同道,是时候发动总攻了!\"
深夜的汴梁城,两股势力正在暗中较量。一场足以改变历史的大战,即将全面爆发。
而此时的苏轼,正在灯下写下这样的诗句: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于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实为可叹!\"
他知道,自己今日的发言已经得罪了王安石。但作为一个文人,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
天色将明,神宗皇帝却久久无法入眠。
今日朝堂上的争论,以及各地传来的民变消息,都让这位年轻的皇帝感到深深的困扰。
\"陛下还未安寇?\"宦官小心翼翼地问道。
\"召王安石来。\"神宗沉声道。
片刻后,王安石匆匆入宫。
\"王卿,\"神宗开门见山,\"苏轼今日所言,你怎么看?\"
王安石拱手道:\"陛下,臣以为苏轼年轻气盛,不懂变法之艰难。如今新政已经开始,若是半途而废,反而会前功尽弃!\"
\"可是各地民变不断......\"
\"陛下!\"王安石语气坚定,\"这正说明我们动了某些人的奶酪!请陛下明鉴:当年汉武帝变法,不也是遭到群臣反对?但历史证明那是正确的选择!\"
神宗沉默片刻:\"那依你之见,应该如何?\"
\"臣建议,要趁此机会大刀阔斧地改革!\"王安石掷地有声,\"调整人事,清除阻力,坚决推行新政!\"
正说着,又有奏报送来:扬州的民变已经平息,但各地依然暗流涌动。
\"陛下,\"王安石说,\"这更说明我们要加快改革步伐。请陛下准许臣调整官员,肃清反对势力!\"
神宗深深看了王安石一眼:\"你要当心,别把事情做绝了。\"
\"臣明白。\"王安石躬身告退。
走出宫门时,天已经蒙蒙亮了。王安石抬头看着渐白的天色,喃喃自语:\"变法之路,本就是一条不归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一往无前!\"
而此时的司马光府上,一场秘密会议刚刚结束。反对派决定采取更激进的手段:除了继续收集新政弊端外,还要发动地方势力,制造更大的声势。
\"事已至此,\"司马光对众人说,\"我们也不能再手软了!\"
秋日的晨光照在汴梁城的屋脊上,为这座千年古都镀上一层金色。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下,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访客来到了王安石的府邸。
\"曾子固?\"王安石有些意外地看着多日不见的老友,\"你不是请辞了吗?\"
曾巩神色凝重:\"安石,我是来劝你的。\"
\"劝我什么?\"
\"变法的方向没错,但方式太过激进了,\"曾巩叹息道,\"你看看现在朝野上下,几乎所有人都在反对。这样下去,只怕......\"
王安石打断他:\"子固,你还记得当年我们在范公门下时的理想吗?那时我们都说要改变这个腐朽的制度。如今机会就在眼前,你却要我退缩?\"
\"我不是要你退缩,\"曾巩正色道,\"而是希望你能采取更稳妥的方式。苏轼今日的建议就很好,为什么不考虑呢?\"
\"又是苏轼!\"王安石冷笑,\"子固,你就这么看重这个学生?\"
\"安石!\"曾巩急道,\"你现在连老友的话都听不进去了吗?\"
王安石沉默片刻,突然说道:\"子固,你走吧。从今以后,我们各行其是!\"
看着曾巩远去的背影,王安石心中五味杂陈。但很快,他就收拾心情,继续投入到变法的工作中。
在他看来,为了改革,就算失去几个朋友,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