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东坡词心(1 / 2)

大宋侠士 炎代码 1831 字 1个月前

熙宁二年深秋,汴梁城外。

苏轼独自策马行于郊野,看着满山红叶,心中感慨万千。自从那日在朝堂上发言后,他就被王安石疏远,朝中事务也逐渐减少。

但这反而给了他更多游历的时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轻声吟诵着,目光望向远方。

正当他沉浸在诗情画意中时,一阵马蹄声传来。

\"苏兄!\"来人正是他的好友黄庭坚,\"果然在这里找到你了。\"

\"子厚,你怎么来了?\"

\"听说你近来常常独自出游,特来寻你。\"黄庭坚笑道,\"朝中那些争斗,何必太过在意?\"

苏轼叹息:\"非是在意朝争,只是看着新政之下,百姓疾苦,心中不忍。\"

\"所以才常来郊游?\"

\"是啊,\"苏轼望着远处的农田,\"在这里反而能看到最真实的民情。你看那些农夫,他们的喜怒哀乐,才是最真实的......\"

说着,他翻身下马,走到田边,与一位老农攀谈起来。

黄庭坚在一旁看着,不禁感叹:这就是苏轼,既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又有诗人的浪漫。

\"子瞻,\"他突然说,\"要不要去城南的酒肆小酌?\"

苏轼眼睛一亮:\"好!\"

片刻后,两人已在酒肆中对饮。苏轼举杯望月,兴致所至,又吟诗一首。

这一刻,他仿佛忘记了朝中的纷争,只沉浸在诗酒的逍遥中。

酒过三巡,苏轼的心绪渐渐放松。

\"子瞻,\"黄庭坚斟满一杯,\"听说王安石对你很不满?\"

\"无妨,\"苏轼笑道,\"我本就不是为了讨好谁。人生在世,当抒己见,何必在意他人眼光?\"

说着,他举杯对月,即兴吟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黄庭坚听得入神:\"好一个'把酒问青天'!子瞻的胸襟,果真旷达。\"

\"旷达?\"苏轼摇头,\"不过是看透了些事罢了。你看这天上明月,千百年来始终如此。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争斗,在历史长河中又算得了什么?\"

正说着,又一位故人到来。原来是米芾,这位着名的书法家也是苏轼的挚友。

\"东坡兄!\"米芾大声招呼,\"果然在这里!\"

自从苏轼在密州任上写下《前赤壁赋》后,\"东坡居士\"这个雅号就在文人圈子里流传开来。

三人对饮畅谈,不觉夜深。苏轼兴致所至,又写下一首《水调歌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诗!\"米芾击节赞叹,\"子瞻虽处困境,却能写出如此旷达之句,真乃性情中人!\"

苏轼笑而不语,举杯望月。此时的他,似乎已经超脱了朝堂的纷争,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仆人匆匆赶来:\"大人,家中有急报!\"

原来是王安石下令,要重新审查翰林院所有官员的政治立场。凡是对新政有异议的,都要调离京城。

\"看来,要变天了。\"黄庭坚低声说。

苏轼却仍然神色从容:\"天要变就变吧。我自饮我的酒,写我的诗。\"

说着,他又举杯对月,吟道: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夜色渐深,明月高悬。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苏轼用他的诗词,书写着一个文人的风骨与情怀。

而在汴梁城内,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夜深了,苏轼独自策马回城。

月光下的汴梁城显得格外宁静,仿佛与朝堂上的纷争是两个世界。走到城门时,他突然勒马驻足,望着城头上的明月,又生出诗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历史的浪潮滚滚向前,而他,只想做一个超然物外的诗人。

回到家中,妻子王闰之正在灯下等他。

\"夫君又去饮酒了?\"她温柔地问。

\"嗯,\"苏轼笑道,\"与子厚、米芾小聚。倒是你,不必等我的。\"

\"我放心不下,\"王闰之递上热茶,\"听说王安石要清查翰林院......\"

\"无妨,\"苏轼神色从容,\"大不了就离开京城,天下之大,何处不可为家?\"

说着,他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