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反对去吧,\"王安石胸有成竹,\"只要掌握了考核大权,又有检法官监督,他们就是反对也无用。倒是你,要坚定立场,莫要被他们动摇了。\"
章惇郑重点头:\"相公放心,我必当竭力支持新政!\"
而此时,司马光的府邸内,反对派大臣正在紧急商议。
\"检法官一事,分明是要立新衙门,架空现有官制啊!\"有人愤慨道。
司马光沉声道:\"王安石此举,是要用新人新制压制旧官,其心可诛!我们必须联合起来,阻止这种做法。\"
\"可是陛下对他如此信任......\"
\"那就让陛下看到新政的弊端!\"司马光掷地有声,\"诸位可各自发动门生故吏,收集各地新政引发的问题。等证据确凿,再一并上奏!\"
夜深了,王安石的灯火依然未灭。
他正在审阅各地送来的新政实施细则。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书房。
\"安石,\"来人正是他的好友曾巩,\"深夜打扰,是有要事相商。\"
\"子固请说。\"
曾巩叹了口气:\"今日在城中,听到不少流言。说青苗法是在盘剥农民,均输法扰乱市场,检法官更是横征暴敛......\"
\"流言止于智者,\"王安石头也不抬,\"子固不会也信了这些谣言吧?\"
\"我自然不信,\"曾巩正色道,\"但民心所向,不可不察啊。更何况,司马光等人正在暗中收集各地新政的弊端。一旦证据确凿,怕是......\"
王安石终于放下手中的文书,缓缓说道:\"子固,你还记得二十年前,范公变法失败的教训吗?\"
\"记得。范公就是因为顾虑太多,步步为营,最终让反对派有了可乘之机。\"
\"正是!\"王安石站起身,\"所以这一次,我们必须快刀斩乱麦。新政推行得越快,反对派就越没有机会。至于流言蜚语,等改革见效了,自然就会消失。\"
曾巩还想说什么,却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
\"大人!\"一个官员匆匆进来,\"刚收到消息,苏轼在密州上书,严厉抨击新政!\"
\"苏轼?\"王安石眉头一皱,\"他不是你的学生吗?\"
曾巩面露尴尬:\"是。这孩子性情刚直,说话不懂遮掩......\"
王安石冷笑:\"刚直?分明是不知轻重!来人,拟旨调苏轼到京城,让他亲眼看看新政的成效!\"
\"安石......\"
\"子固不必为他求情,\"王安石摆摆手,\"我不会为难他。但朝廷推行新政,岂容他在地方上肆意抨击?\"
曾巩无奈,只得告辞。走出相府时,他遇到了正要进门的吕惠卿。
\"曾大人,\"吕惠卿笑道,\"这么晚还来见相公?\"
曾巩看着吕惠卿趾高气扬的样子,心中暗叹。他知道,这个人正在极力鼓动王安石采取更激进的改革措施。
\"惠卿啊,\"曾巩意味深长地说,\"望你好自为之,莫要让相公失望才好。\"
吕惠卿一愣,还未及回话,曾巩已经转身离去。
而在相府的书房里,王安石正在写一道奏章,请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政。
\"事已至此,不成功便成仁!\"他喃喃自语。
窗外,乌云渐散,露出一轮冷月。改革的车轮,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前滚动。
天色将明,王安石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朱笔。
桌上摆着一份刚刚完成的《变法条例》,这是他连夜修改的成果。条例中详细规定了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各级官员的责任划分。
\"来人,\"他唤来值夜的官员,\"把这份条例立即送去誊抄,天亮后就呈递御前。\"
\"大人,\"那官员迟疑道,\"可是三司条例司的吏员们已经连续工作多日,恐怕......\"
\"那就再调人手来!\"王安石断然道,\"新政刻不容缓,岂能因为这点小事耽搁?\"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官员匆匆进来,手持一份加急文书。
\"启禀相公,扬州发生民变!有不法之徒借口反对青苗法,聚众闹事。本地官员请求暂缓推行新政......\"
王安石接过文书,仔细阅读后,脸色阴沉:\"这分明是有人在背后煽动!传我命令:立即派检法官前往扬州,彻查此事。凡参与煽动者,一律从重处置!\"
\"可是民情汹汹......\"
\"民情?\"王安石冷笑,\"那些反对新政的人,才是真正损害百姓利益的人!传令扬州知府:新政必须继续推行,绝不能因为一时的阻力就退缩!\"
晨光微露,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也将在争议与期待中继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