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今日陛下于朝堂上公布了诸公子的科举成绩。”
“你的成绩,位列诸公子中第一。”
“而长公子扶苏是第二,公子高则是第三。”
“除了你们三人......哦,还有少公子胡亥成绩太差之外,其他公子今日都已经确定好各自的封地了。”
“不过公子们,也不是立即便要出发赶往封地。”
“待到岁首结束......也就是一个月之后。”
“公子们才需要离开咸阳,前往各自的封地。”
之所以如此。
一来是为了让公子们提前适应并了解自己日后的职责,有个准备。
二来则是因为......这一个月之后,不仅仅是岁首。
亦是嬴政的四十岁的寿辰。
虽然秦人对寿辰什么的,并不算太讲究。
但是满十的这一年,还是颇为重要的。
更何况还是当今皇帝陛下的满十寿辰。
意义自然非凡。
而且。
嬴政也不希望在自己四十寿辰之时,儿子们却大都不在自己的身边。
所以,嬴政允许公子们在咸阳继续逗留一个月。
——
李意看向嬴荣禄:
“陛下对你们三位成绩优异的公子,都抱有了不小的期望。”
“故而不对你们进行分封而是另有安排。”
嬴荣禄闻言有些好奇:
“父皇对我们另有安排?什么安排?”
虽然嬴荣禄已经做好了准备。
但是他的内心之中,多少还是有些紧张的。
李意微微颔首,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认真的道::
“是啊。”
“比如长公子扶苏,陛下就安排其替我大秦西征西域去了。”
嬴荣禄听到嬴政对于扶苏的安排后。
他的脸色都变得有些不太自然了。
虽然能够获得兵权,对公子而言是一件好事。
但是在荣禄看来。
这分明比分封还可怕啊!
嬴荣禄他虽然喜欢吃西域的水果......但是这可不代表他会想去这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西域。
所以在听到自己的长兄竟然被父皇安排到西域去征战后。
嬴荣禄当即有些弱弱的看向自家老师道:
“老师!那荣禄不会是要去北击匈奴或是南征百越吧?”
李意见到荣禄这副模样,颇为满意。
单纯就是想以此来逗逗荣禄。
荣禄现在已经成熟了许多,平常很少出现慌乱的表情。
虽然从幼稚到成熟,是每一位少年的必经之路。
但是,这样都没有以前好玩儿了。
......
随即李意笑呵呵的道:
“荣禄你在想什么呢?”
“你有领兵打仗之能吗?”
“长公子他为人刚毅勇武,且不乏领兵作战之能。”
如今的儒家,和后世的儒家还是有着不小区别的。
君子六艺学得溜溜熟,个人战力都不低。
而且儒生博览群书。
其中自然也有一些兵书。
多少还是懂些统兵之法的。
不过具体能够发挥出怎样的指挥水准和战斗力。
那就纯看个人的天赋和理解了。
——
嬴荣禄听到自家老师的调侃之言后。
当即是松了一口气。
只要不让自己领兵“南征”、“北征”就行。
毕竟......这听起来似乎还不如被分封啊!
分封出去,他还有机会见到老师和阿姊。
但是这外出领兵作战,可就十分麻烦了。
要是自己一直没有战果。
岂不是得长期留在远方的战场上?
自己对于战事,可不甚精通。
而且,老师总不能以身犯险前往战场上看望自己吧。
“陛下打算成立教育部,并且将其由荣禄你掌管。”
“主要负责在关中建设学堂,普及仙术知识。”
“公子高和荣禄你一样,同样留在了咸阳。”
“负责协助廷尉管理关中一带的刑罚。”
“所以短时间内,荣禄你倒是不用担心被分封出去了。”
“陛下对你们三位公子,如今可是都抱有着厚望。”
“这些安排也是陛下对你们的考验。”
“荣禄,你可不要让陛下失望。”
“不然......你日后可还是会被分封出去的哦。”
“毕竟这太子的位置......最终只能有一人。”
荣禄听到后当即是郑重的点了点头:
“老师,弟子一定不会让父皇失望的!”
嬴荣禄认为:
不论是否能当上太子,自己都必须要把这个教育部给弄好。
将仙术学堂,开满整个关中地区!
既能助力老师发展仙术。
还能免于自家的分封之苦。
而且日后,说不定还可以建一些其他的特殊学堂。
以教导黔首百姓们一些谋生之技。
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
比如老师曾经提及过的什么日后建几所“烹饪学堂”用于研究新式菜品......
嬴荣禄就十分赞同。
——
李斯府上。
公子高正在此处做客。
和公子高一起的,还有公子高的老师——博士陆川。
陆川乃是朝堂上数十位博士中平平无奇的一员。
虽然同样是儒生出身。
不过......
他既没有淳于越那样大的名头。
也没有周青臣那溜须拍马之能。
所以,在朝堂之上一直不温不火的。
而且他的主张有些偏向于荀子。
并非是传统儒生。
他对荀子的主张和思想十分推崇。
早年间甚至还跋山涉水准备去兰陵拜师荀子,差点就成李斯的小师弟了。
只可惜,等他见到荀子的时候。
荀子却已经变成一座坟堆了......
他还没来得及拜师荀子,荀子就已经离世了。
这让得他颇为的遗憾。
在荀子离世后,陆川便开始自己埋头研究......如何才能够儒法并重。
并且还以荀子真正传人自居。
毕竟在陆川看来,荀子虽然伟大。
但是他教出来的高徒,却都是只重功利法家之人。
压根就没有继承到荀子真正的思想。
他陆川虽然没有真的拜师荀子。
但是却继承到了荀子真正的精髓。
在陆川的“营销”下,在秦地亦是有了一些小名声。
因而才能够成为秦国博士中的一员。
不过,由于其主张和荀子近乎相同。
自然是不受如今秦国法家第一人——当朝廷尉李斯的待见。
李斯虽然是荀子弟子,但是师徒二人主张却是截然不同。
李斯在知晓秦国因为重视法治。
从原本的弱小之国,短时间内变成当世最强之后。
他的心......
就已经彻底的倒向法家了。
抛弃一切无用的礼治手段,完完全全以法治为主。
才是李斯的追求。
哪怕是荀子如何劝说,都没能动摇过李斯的心。
在李斯看来秦国的强大和仁义没有一点关系。
“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怎么实用怎么来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