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东吴和蜀汉交界处的一条河流——青河的水利资源分配问题,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端。青河,这条原本平静流淌、滋养着两岸百姓的河流,如今成为了双方争论的焦点,掀起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在东吴的议事厅内,气氛紧张而凝重。巨大的楠木桌案摆在厅中央,四周环绕着雕花的椅子,官员们围坐在一起,面色严肃,目光都聚焦在一位名叫孙谦的官员身上。孙谦身材魁梧,眉宇间透着一股坚定和果敢,他身着深紫色的官袍,上面绣着精美的云纹图案,彰显着他的身份和地位。
“这条河一直是我们东吴的主要水源,你们蜀汉不能夺走!”孙谦据理力争,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决,在大厅中回响。他挥舞着手臂,情绪激动,额头上的青筋暴起,“我们东吴依靠青河发展农业多年,如今正是丰收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农田。如果水资源被蜀汉分走,我们的庄稼将会干涸,百姓将面临饥荒!”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焦虑和愤怒,仿佛青河就是东吴的命脉,不容有失。
其他东吴官员纷纷点头附和,交头接耳地议论着。
“孙大人说得对,我们不能让蜀汉抢走我们的水源!”一位年长的官员捋着胡须说道,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忧心忡忡。
“这是关乎我们东吴生死存亡的大事!”一位年轻的官员激动地站起身来,他的脸庞涨得通红,双手紧紧握拳。
与此同时,在蜀汉的朝堂上,同样是一片剑拔弩张的气氛。一位名叫赵毅的官员挺身而出,他面容刚毅,目光炯炯,身穿一袭蓝色的官服,腰间束着金色的腰带,显得英姿飒爽。
“但我们的农田也急需灌溉,不能让步!”赵毅毫不退缩,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回荡在朝堂之上,“蜀汉近年来人口增长,新开垦的农田众多,都指着青河的水来保障收成。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我们的百姓如何生存?我们的国家如何发展?”他的眼神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仿佛为了争夺水资源,不惜一切代价。
蜀汉的大臣们也纷纷表示支持。
“赵大人所言极是,我们不能没有青河的水!”一位大臣慷慨激昂地说道。
“这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绝不能妥协!”另一位大臣斩钉截铁地附和道。
为了解决这一争端,双方决定举行一次会谈。会谈的地点选在了青河岸边的一座小城——临水城。这座小城平日里宁静祥和,但此刻却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会谈当天,阳光炽热,照得青河水面波光粼粼。微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却无法缓解双方代表心头的焦虑。东吴方面派出了以孙谦为首的代表团,他们个个神情严肃,仿佛带着必胜的决心。孙谦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身后跟着一队随从,浩浩荡荡地向临水城进发。他们的马车装满了各种资料和证据,准备在会谈中据理力争。
蜀汉则由赵毅带队,众人也是一脸坚定,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赵毅乘坐着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帘随风飘动,他不时透过车窗向外张望,眼神中充满了思索。他的身后,是一群身着整齐官服的大臣和谋士,每个人都怀揣着为蜀汉争取利益的决心。
双方代表在城门口相遇,眼神交汇的瞬间,仿佛能看到火花四溅。空气仿佛凝固,紧张的气氛让人窒息。
“孙大人,今日这局面,还望您能理智看待,不要一意孤行。”赵毅率先开口,他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但语气中充满了挑战。
孙谦冷笑一声:“赵大人,这话应该我对您说才是。”他的目光充满了敌意,丝毫不肯示弱。
众人来到会谈的大厅,分坐两边。大厅内布置简洁,一张长长的桌子横在中间,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和一些茶水点心。但此时,没有人有心思去享用这些。
孙谦首先发言:“青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东吴的命脉,我们在河边修建了众多的水利设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都是我们对青河拥有主权的证明。”他一边说着,一边从随从手中接过一叠厚厚的图纸和文书,展示给众人看,“你们看,这是我们修建的堤坝、水车和灌溉渠道的设计图,这些都是我们东吴百姓多年的心血。”
赵毅反驳道:“可是近年来,蜀汉的农田不断扩张,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且青河的源头在我们蜀汉境内,我们理应拥有更多的用水权。”他也不甘示弱地拿出了蜀汉的农田规划图和人口增长的数据,“诸位请看,我们蜀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来支持,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会谈陷入了僵局,气氛愈发紧张。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焦虑和愤怒,声音也越来越大。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林羽的年轻谋士站了出来。他是东吴的智囊之一,平时以智谋出众而闻名。林羽身材修长,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聪慧和冷静。
“各位大人,且听我一言。我们在此争论不休,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不如我们共同实地考察青河的水流情况,根据实际需求来合理分配水资源。”他的声音不大,但却清晰而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这个提议得到了双方的部分认可,但仍然存在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