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铭记于心(2 / 2)

每当提起这两句,苏洵总是赞不绝口,仿佛看到了自己儿子未来也能成为如范仲淹一般的大人物。 在座的一位智者轻轻拍打着桌上那份泛黄的文稿,眼神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他缓缓开口,仿佛是在讲述一个尘封的秘密:“这两行字字珠玑,咱们先悄悄藏着,别急着让老范知晓,日后说不定能成为咱们制胜的法宝呢。”

言罢,他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仿佛已经预见了未来的某个精彩瞬间。

在这权贵与平民交织的仕途中,世家子弟如同乘坐着顺风船,自然而然地享受着先行的便利,而寒门子弟则需披荆斩棘,步步维艰。这,便是世态炎凉中的一抹不公,也是今日话题的一个微妙注脚。

程文应,这位饱经风霜的智者,缓缓展开了一段历史的长卷:“想当年,元昊那厮尚未露出獠牙,只是一纸傲慢至极的书信,便企图让大宋与之割袍断义,好让党项人心甘情愿地奉他为王。信中字里行间,尽是对大宋的轻蔑与挑战。”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张公,那位深谋远虑的老臣,却主张以静制动,暂且隐忍,让元昊找不到起兵的借口。同时,他秘密筹备,精选勇士,磨砺兵马,加固城墙,只待时机成熟,便形成铜墙铁壁,让敌人无处下手。张公深信,小国之师,若三年内未能取胜,国内必生乱象,自乱阵脚。到那时,大宋再雷霆出击,必胜无疑。”

然而,那时的朝廷正值鼎盛,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张公的策略被视为软弱无能,甚至有人嘲笑他养虎为患。众人心中,唯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壮志,却忽略了“静待时机,以不败之地待敌可胜”的古老智慧。

“后来啊,朝廷急于求成,招募各地弓箭手,组建了宣毅、保捷两军,本以为能一雪前耻,结果却……”程文应摇了摇头,脸上满是遗憾,“那两支军队,二十万之众,骄奢淫逸,与市井百姓无异,毫无战斗力可言。后来的战事,一败涂地,正如张公所料。”

说到这里,众人不约而同地想起了西夏立国之初,宋夏之间的几场大战,那场场惨败,如同冰冷的雨水,浇灭了每个人心中的热血。一时间,室内静得只能听见窗外树叶沙沙作响。

程文应深吸一口气,将思绪拉回现实:“言归正传,张公后来调任三司使,又遇一难。王拱辰丞相提议,河北盐政应由官府垄断,看似统一管理,实则暗藏玄机,乃是一种新的傕粜之策。张公听闻,立即质问官家,此举依据何在?官家答曰,新税法使然。”

他模仿着张公的语气,慷慨激昂:“张公据理力争,翻开尘封的旧律,指出北周世宗年间,河北盐税早已并入两税法中,再行新法,无异于重复征税,加重百姓负担!”

官家听后,恍然大悟,张公趁机请求官家亲笔诏令,废止此税。消息传出,河朔地区的百姓欢呼雀跃,纷纷涌向澶州郊外,只为亲眼目睹这位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那一刻,张公的身影,在无数人的心中,如同璀璨星辰,永不熄灭。

故事至此,众人仿佛亲眼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心中充满了对张公的敬佩与对那段岁月的感慨。 在那个充满古韵与智慧的益州城,一场别开生面的佛老会绵延七日,不仅香烟缭绕,祈福声声,更暗含着对皇恩浩荡的深深感激。这场盛会,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将百姓的虔诚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缓缓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