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调解司:处理商业纠纷。
更新颖的是,他们建议衙门要吸纳商界代表参与决策,\"因为只有了解商业实务的人,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这个建议在朝中引起了争议。有人担心让商人参与政务会\"坏了规矩\"。但叶知秧支持这个想法:
\"商业繁荣关系民生,制定商业政策,当然要听取商界意见。这正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实学致用'。\"
随后的展示更加精彩。有学生研究了\"商业票据\"制度,可以让资金流转更便利;有人设计了\"商业保险\"方案,帮助商家分散风险;还有人提出了\"商学徒制\",规范商业人才培养。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商业信息网\"的设想:在各地设立信息站,收集和传播市场消息,帮助商家把握商机。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商界的响应,不少商家表示愿意出资建设。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有人指责商学堂\"教唆逐利\",违背\"重农抑商\"的传统。
\"重农抑商的真意是什么?\"叶知秧反问,\"不是反对商业,而是反对投机取巧。我们教的恰恰是正当经商之道,这正是端正商道的根本。\"
为了证明这一点,商学堂的学生们自发组织了\"义商联盟\"。他们不但要做到诚信经营,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当地方发生灾害时,联盟成员主动降价供应物资,赢得了百姓的称赞。
一个更大的机遇很快出现。西域使节带来消息:丝路上的商人都很推崇明德商学堂的毕业生,因为他们不但精通商务,还懂得多国语言和文化,做起生意来特别容易成功。
\"这给了我们启发。\"林月笙说,\"何不让商学堂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
于是,一个更宏大的计划诞生了:在丝路沿线建立商学分堂,培养通晓国际贸易的人才。这些学堂不但教授商业知识,还要促进文化交流。
\"商道通则文道通。\"叶知秧说,\"这正是教育的力量——它不只是传授技能,更能开启眼界,提升格局。\"
很快,第一所丝路商学堂在西域建立。让人惊喜的是,不少异族商人也派子女来学习。课堂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互相切磋,不但学会了商业技能,还增进了理解。
\"这才是真正的商道。\"叶知秧在一次总结会上说,\"它不只是逐利的手段,更是沟通的桥梁,是文明的纽带。\"
深夜,商学堂内还亮着灯。学生们正在讨论如何把这次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地方。他们的眼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展现出新一代商人的远见和抱负。
这正是教育改革的又一重要成果:它让传统认为\"低贱\"的职业获得了新的定位,培养出了既懂商道又具文化修养的人才。
这些人,将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商道兴邦,利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