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光中,明德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各大书院的山长纷纷造访,为的是一睹新式教育的真谛。
\"诸位远道而来,有何见教?\"叶知秧亲自接待,一边引着众人参观。
岳麓书院的山长率先开口:\"自从动乱平定,明德之风席卷天下。如今各地纷纷效仿,可学问一道,却不是简单模仿就能得其精髓......\"
\"正是此理。\"白鹿洞山长接话,\"我等这次来访,就是想请教如何在保持传统精华的同时,又能推陈出新。\"
叶知秧微微一笑:\"诸位请看。\"她引众人走进一间特别的课堂。
课堂上,学生们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题目是\"古今之学,孰重孰轻\"。有人主张守护传统,有人提倡革新,双方唇枪舌剑,却都言之有物。
\"好!\"应天书院山长击节赞叹,\"这些学生不是在背书咬文嚼字,而是真正在思考问题。\"
正说着,王子明匆匆赶来:\"先生,各地都在建新式学堂,可是......\"
\"出了什么问题?\"
\"有的地方只学表面形式,却不懂其中道理。更有甚者,打着明德堂的旗号招摇撞骗。\"
叶知秧不以为意:\"这是好事。正说明我们的理念得到认可。至于良莠不齐,正好给我们一个立标杆的机会。\"
她转向各位山长:\"诸位以为,教育之道的根本是什么?\"
\"传道授业。\"
\"经世致用。\"
\"明德新民。\"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都对,却也都不全面。\"叶知秧踱步说道,\"教育的根本,在于开启智慧、培养能力。无论新旧,都要围绕这个核心。\"
她取出一份教案:\"请诸位看看这个。这是我们针对不同地域、不同需求设计的课程体系。\"
众人传看,越看越是惊叹。这套体系既保留了传统经典研习,又加入了实务训练。更妙的是,根据各地特点有所侧重,既统一标准,又保持灵活。
\"先生!\"李元祯突然赶来,\"江南那边新办的学堂,遇到了困难。\"
原来当地士绅虽然支持新式教育,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各执己见。有人主张全盘革新,有人坚持守旧,争执不下。
\"让我去吧。\"萧远珩说,\"正好给他们做个示范。\"
叶知秧点头:\"去告诉他们,教育改革不是非此即彼。新的并不一定都对,旧的也不一定全错。关键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