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露还未散尽,明德堂已经忙碌起来。朝廷巡查团即将到访,虽然叶知秋强调一切如常,但学子们还是不自觉地早早来到,整理着书籍和场地。
\"这位大人,眉间带煞,必是兵部出身。那位爱捻须的,定是翰林院的老学究。\"王子明仗着过去挨家串户的经验,躲在廊下偷偷观察着陆续到来的官员。
赵世勋神色凝重:\"那是礼部侍郎邹正德,我父亲说他是坚定的保守派,最看不得任何变革。\"
正说着,一行人在仪仗引导下来到明德堂前。为首的果然是邹正德,他环视四周,目光中带着明显的挑剔。
叶知秋和萧远珩早已等候在厅中。看到巡查团进来,她不慌不忙地起身:\"几位大人辛苦了。\"
\"叶夫人客气。\"邹正德拱手回礼,语气却不甚友善,\"奉旨巡查明德堂,还请夫人配合。\"
\"自当如此。\"叶知秋微笑道,\"正好今日有课,请诸位大人一同旁听。\"
邹正德眼中闪过一丝冷意:\"听说明德堂的教学很是特别,今日倒要好好看看。\"
众人来到教室,学生们已经按序就座。叶知秋走上讲台,从容开讲:\"今日讲'因时制宜'。\"
\"等等。\"邹正德突然开口,\"为何不从《四书》《五经》讲起?这些典籍才是治国根本。\"
叶知秋不慌不忙:\"大人说得对,典籍确是根本。但明德堂的宗旨是培养能臣,不能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哦?\"邹正德冷笑,\"那请夫人解释,何为'因时制宜'?\"
叶知秋环视学生:\"王子明,你来说说。\"
王子明起身:\"回先生,学生以为,因时制宜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策。就像行医,同样的病症在不同人身上可能需要不同的药方。\"
\"胡闹!\"邹正德拍案而起,\"治国之道岂能与行医相提并论?这般信口开河,全无章法!\"
教室里一片寂静。叶知秋却笑了:\"赵世勋,你来说说。\"
赵世勋站起来:\"大人恕罪。学生出身世族,自幼诵读经典。但来明德堂后才明白,经典之理要与实际相结合。就像父亲教导我的,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济世。\"
这番话让邹正德一时语塞。叶知秋继续道:\"请大人看这个。\"她展示了一份奏折,\"这是上月发生在涪陵的案例。当地遇到蝗灾,百姓suffering。请问该如何处置?\"
邹正德扫了一眼:\"自然是按祖制,派官员勘察,奏请朝廷拨款救灾。\"
\"需要多久?\"叶知秋反问。
\"按程序,大约...一个月?\"
\"一个月后,灾民已经流离失所了。\"叶知秋拿出另一份文书,\"这是我们明德堂学生的处置方案。就地取材,用草木灰驱蝗;调动商队,紧急运粮;设立粥棚,安置灾民。整个过程只用了三天。\"
她的话引起一阵骚动。就连巡查团中的其他官员也露出惊讶的神色。
\"这...这是坏了规矩!\"邹正德强辩道。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叶知秋正色道,\"当年先帝立下祖制,是为了造福百姓。如果墨守成规反而害了百姓,这样的规矩,还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