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堂的月考堂前,学子们三三两两地聚集着,脸上都带着几分紧张。这是明德堂开学以来的第一次大考,不仅要考教授的内容,还要进行实务演练。
\"听说新帝也要来观考。\"赵世勋压低声音说,\"各部重臣也会来。\"
王子明整理着自己的简陋衣衫:\"来就来吧,反正咱们早就习惯在人前答题了。\"
自从上次的冲突之后,这两人反倒成了好友。一个教另一个认识更多的典籍,一个带另一个了解更多的民情。这正是叶知秋希望看到的改变。
晨露未干,考堂内已经座无虚席。考官席上除了叶知秋和萧远珩,还有几位重臣。林月笙则以微服的方式坐在后排,显然不想影响考试的正常进行。
\"第一场,策论。\"叶知秋站起身,\"题目是:论天下治理之道,当以何为本?\"
学子们提笔疾书,笔墨声沙沙作响。叶知秋在堂上踱步,不时驻足观察。她注意到,很多学生不像科举时那样只知道引经据典,而是结合实际情况来论述。
\"时间到。\"萧远珩宣布,\"休息片刻,准备第二场。\"
第二场是实务考核。考官设置了各种实际情况,要求学生现场解决。比如边境商路受阻如何处置、州府灾情如何救援、民间纠纷如何调解等。
一个尤其刁钻的问题引起了众人注意:\"某州官员清正廉明,深得民心,但与上司不睦。上司欲治其罪,该如何处置?\"
这显然是一个两难的处境。赵世勋第一个答道:\"应当设法调和,既要维护官场规矩,又要保全能臣。\"
\"具体怎么调和?\"主考官追问。
赵世勋一时语塞。这时王子明站了起来:\"学生以为,可以从民情入手。既然此官深得民心,就可以收集民间实证,展现其政绩。让上司不能明目张胆地打压,反而要考虑民意。\"
\"好!\"一直沉默的林月笙忍不住喝彩,\"既解决了问题,又没有破坏制度。这才是治政的智慧。\"
叶知秋含笑点头。这正是她想教给学生的——在规矩之内找出路,在制度中求变通。
第三场考核最为特别。考官给出一个复杂的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完整的解决方案。这种考法在科举中闻所未闻,却是明德堂的独特创新。
\"诸位请看。\"主考官展示案例,\"北境镇州连年干旱,百姓流离失所。朝廷三次拨款赈灾,但情况未见好转。请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学生们分成十组,各自讨论。叶知秋特意安排世族子弟和寒门学子混编,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取长补短。
王子明和赵世勋的这组表现格外出色。王子明对民间疾苦了如指掌,知道百姓最需要什么;赵世勋熟悉朝廷运作,明白该如何调动资源。两人配合默契,很快拿出了一套完整方案。
\"请讲。\"叶知秋示意他们上台。
王子明先说:\"首先要查明灾情未解的原因。经查,镇州地处偏远,道路难行,救济粮往往不能及时送达。且当地缺乏水利设施,即便有好年景也难以丰收。\"
赵世勋接着道:\"解决方案分三步:第一,修筑驿道,打通运输通道。第二,兴建水利,解决根本问题。第三,在周边州府设立粮仓,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都需要大量钱粮,从何而来?\"考官问。
两人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可以借助商路!\"
王子明解释:\"镇州虽然干旱,但有独特的药材和矿产。可以招商设立互市,既能增加地方收入,又能带动周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