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中国墓葬史3(1 / 2)

弹幕区:

『山水环绕,中间有个坑,这不就是四川盆地?』

『所以去四川盗……考古?』

『主要四川没啥出名的政权,你去挖啥?』

『三星堆,不是吗?』

『你敢挖三星堆?你是嫌活的太久了吧?』

『挖三星堆,可能比挖秦皇陵判的还重。』

“四川,三星堆?”

始皇突然停下脚步,问道:“你们可知三星堆是何人的墓葬?”

没道理挖他比挖朕的陵墓,判刑还重。

“总不能是上古巴王和蜀王的吧?”

叔孙通提出一种自己都觉得发笑的可能性。

“记下来,派人去查查。”

始皇吩咐两句,便带着众人去寻巨子。

【大部分高等级墓葬下挖的深度是远超我们想象的。

海昏侯墓在地下的十五米,广陵王墓十八米,长沙马王堆墓的深度是二十米。

如此深,挖完之后,棺材如何下去?人又如何上来?

所以就有了一个长长的缓坡,一直深入到墓的最底层,这条缓坡直道就是墓道。

墓道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墓的等级。

比如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 四条墓道的墓,从上面看像个繁体的亚字,所以称为亚字形墓。】

弹幕区:

『还上来?』

『直接封土,全埋里面。』

『修皇陵的到最后能有多少活着的?』

『很多都活着,把工匠一起埋里面的是极少数。』

『我看电视里,很多都是一起埋的。』

『你要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影视剧加工。第二:那是皇陵,不是你想陪葬就能陪葬的,工匠真想陪葬,等级还不够。』

【竖穴椁室墓加墓道是地下的土木结构。

而地上的部分,东周以前大部分的墓葬都没有地面封土,也就是没有坟包,叫不封不树。

没有封土,不种封树,但目前考证得知,当时在地面上应该是有附属建筑的,可能是用作祭祀。

从商朝到周朝,墓葬的宗教气息在逐渐的减弱。

但宗教气息减弱的同时,显而易见的是等级增法观念明显加强。

在西周的封建宗法制度里,人们活着的时候都在一个宗族里,死了之后也要合族而葬。

墓葬一般有两种,即公墓和邦墓。

公墓都是王侯贵族的墓地,等级森严,规模庞大,有专门的人规划负责。

邦墓则是普通人的墓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族开始瓦解,逐渐变成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形式。

这种墓葬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广大农村里许多村子都有自己的祖坟地。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也贯穿至今。

春秋礼崩乐坏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封土墓的普遍出现。

没有了礼教的约束,谁的坟包封土堆大,谁就有面子!

于是乎封土堆日渐高大,形成了东周到秦汉时期的主要墓葬形式。

即下面是竖穴椁室葬,上面是高大的封土堆,因为像个倒扣过来的斗,所以也叫覆斗形封土。

东汉以前的封土堆,建成的时候都是方形的,夯土堆一层叠一层,顶部是一个小平台。

并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饱经岁月摧残后的圆形小山包,那是被岁月磨平了它的菱角。

覆斗式封土堆也叫覆斗方上式,这是华夏墓葬形制的一代目。

地下和地上都是建筑结构,墓里最重要的还是里面的东西,除了墓主人的尸体就是陪葬品,此外还有殉葬的人或者动物。

商朝的妇好墓,各种青铜器、玉器、象牙制品,几千件文物让人叹为观止,件件都是顶级国宝。

此外就是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殉葬,商朝灭亡,到周朝建立后,迈入礼制的周人就开始了漫长的革新之路。

不可否认的是后世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存在人殉案例,但至少和上古相比,不再是主流。

广为人知的人殉制度,有一个人很出名,即朱元璋。

朱元璋承接蒙元的殉葬制度,并没有大规模修改,被后人咒骂不已。

但翻看史书,明朝之前,明朝之后,朱元璋的殉葬都谈不上大。

为何能引来无数咒骂?

主要原因还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