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新的合作(2 / 2)

杨总回忆起之前的种种贡献坚定地表达了他的信念。

“那就顺水推舟!”

李文建议道,“我们可以转向其他工厂。”

李文想既定的计策难以实施,换个工厂同样可行!

“可是,成立合资公司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振兴宏星厂呀?”

杨总有些疑虑。

“意义还是有的。”

李文耐心说道:

“比如示范价值方面。

目前京内只有两家大型合资车企,生产的车用于出口,并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接着他们深入交流并逐步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仅要有出口车型,更要推出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车辆。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满足本地需要,还要提升品牌形象,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这样做还能让红星厂的人清楚看到现实:继续固守现有老旧设备是否可行?还是加入合资公司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再说,在首都没有必要再保留像红星厂这样的重工业工厂了。

过去的事情就不提了,如今城市发展不再需要这样的企业留在市中心,不但影响市容且污染环境。

更重要的是,这也和城市规划相冲突。

放眼全球,没有哪个首都愿意在市区里设置一个钢厂!

杨厂长对侯大林这番话并不认同,认为他是在强词夺理!不过,他知道侯大林是对的——红星厂目前就在五环之内。

尽管这些年尚不明显,但未来几年后,这片区域无疑将成为真正的市区。

既然如此,红星厂迟早都得搬迁。

此时若再大量投入建设资金,无疑是浪费资源。

杨厂长思索片刻,点头认可了这一策略,并决定向相关部门反映意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接下来几天,侯大林忙碌于上课与监督正在施工装修中的1978大厦。

这座大厦高66层,其中顶层为酒店,中层为办公楼,底部数层预留给未来的商业用途,包括地下几层用于停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下一层至二层还计划改造为小商品市场。

在紧张忙碌半个月之后,侯大林终于把自己的办公室装修好了,整个六十层楼,接近四千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十二间总裁级办公区域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

当他第一次踏入新完成的大型办公室时,确实感觉宽敞得令人心慌。

“这么大的办公室坐着真不舒服啊!”

来访的杨厂长同样也感到不适。

回想起当年去 ** 时拜访的一家银行高管的宽阔房间,“我当时以为自己有机会也可以拥有这样一个空间,但真到自己这里的时候才知道有多不便!”

他笑着自嘲道。

众人听完都笑了起来,“有时候老外的习惯不一定合适咱们。”

杨厂长建议将内部结构稍作调整以避免过分空旷。

侯大林深感赞同并表示马上整改。

随后杨厂长介绍了来自京第二机床厂(以下简称\"京二机\")的新合作方—侯震。

三人开始讨论起合作事宜。

作为一家老牌机床厂的掌舵者,侯震对行业现状十分了解:虽然当下市场需求仍旺盛,但他深知企业面临老化设备和技术落后的困境。

为防止日后竞争能力衰退,侯震早已萌发变革之意。

当得知此次与特车的合作可能带来契机时,他主动联系市领导表达了加盟意向。

听完这些背景故事后,侯大林直接切入主题,“您是否打算放弃京二机的主要产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