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实商业操作中,人们往往会选择更简便直接的方法——引进工人和技术。
无论如何,只要有足够的利润驱使,总能找到合法途径突破现有的限制。
两个月内,一个新的联合企业在两位背后人物的支持下成立了。
曾经那处废旧汽车市场的经营者加入了新公司成为股东,整个运作由职业经理人管理。
在新公司中,李文最终掌握了百分之四十五的股份,而张莉的股份被稀释至百分之一。
布莱克则保持了百分之二十的股权,原本报废车厂的老板威尔森拥有百分之五。
剩余的部分被卖掉一些,其他股份由几个当地的二手车行分得。
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拆解和修理车辆,并且提供信贷和保险服务。
通过一系列操作,布莱克成功拿下了信贷和保险的所有合同,确保每辆经过这里的二手车都必须通过他的公司来处理信贷和保险业务。
当然,这些并不需要正式资质,而是靠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谈判获取收益分成。
可以说在这次重组中,布莱克是最大的赢家。
李文明白这些事情背后复杂的运作,但他专注于修车和拆解车辆。
新的公司在一片土地上建成,购地资金完全依靠银行贷款,在布莱克的帮助下,又通过一些金融操作获得了额外的建设资金。
公司后面正在建设占地超二十英亩、兼具拆解和维修功能的新厂房。
与此同时,李文先让人整修了自己的住所,提高舒适度。
虽然富起来了,但李文还是住在原来的地方,并未听从布莱克建议搬进高档社区。
这次小改动甚至被写进了银行贷款申请书中,用以强调管理层的勤勉精神。
新房建设中,秦八叔的英语能力有所提升,两人拿到了驾照,张莉的入籍问题也随之解决。
** 招工也在按计划推进,特别是刚从内地过去的人们,他们薪资要求较低,工作效率高。
第一批过百名员工抵达,尽管薪资低且支付方式特殊(部分工资是港币),但对于港岛生活困窘的人来说,已经很具吸引力。
到了70年夏天,公司成型。
贷款到期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还款,超过一百名工人全力投入工作,但仍有许多困难——除了经验不足外,还有大锅饭习惯的影响。
为此,李文召开董事会提出引入包工制度。
每个零件的价格被明确制定出来,工人可以个体或组队参与,原固定底薪不变,额外完成多就赚多。
加班被允许,在法律框架内的长时间工作也被默认为个人风险自行承担。
不过这提议被驳回,因为缺乏足够休息可能导致更高工伤率。
最后,工作时长定为每日十四小时上限,宣布后车间气氛活跃。
不久后效率大幅提升,产量激增带来另一个问题:薪资增速也加快。
财务状况开始变得紧张,如未来三个月不能扩大修车业务增收,可能会面临挑战。
修车人员培训进展顺利但也有难度,主要是语言障碍以及学习期间无收入问题导致动力不足。
为激发士气和促进培训效果,李文采用标准化流程和专业化分工。
分批次培训特定品牌的汽车维修,配备翻译及录制教学视频辅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