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元佑三年三月十五日,被大宋和后世定为‘燕云辽东回归日’。
这一日不但要祭天地、祭祖先,还要遥敬大宋历代为统一做出贡献的君臣民众。
正是他们日复一日不断为了统一大业而奋斗,才终于在元佑三年这一天,办到了。
韩明所畅享的大宋盛世最后一块拼图,也终于到位了。
为了这一天,韩明和同僚、百姓奋战了二十九年。
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终于在哲宗朝完成千百万人的历史宏愿——收复燕云,统一天下。
这是值得所有宋人铭记的一天,也是他们迎来大宋盛世的序幕。
至此,大宋彻底以完整之姿态,重登华夏历史统一王朝前四位。
另外三个大一统的强大王朝则是被誉为‘强汉’、‘盛唐’、‘刚明’的汉唐明三代。
而大宋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加入了历史王朝第一梯队的序列。
当看着被王韶紧急送来的辽东图册和章楶等人整理的燕云十六州鱼鳞册,韩明仰天长叹:“山河一统,盛世降临!”
“来人,即刻传本相军令,三月十五,登坛祭天地、祭祖、祭为大宋统一而牺牲奋斗的所有臣民!”
韩明的命令不过一日传遍整个燕云、辽东,包括南边的河东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三地官僚百姓都接到了传令。
北境百姓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和平与安稳日子,他们比起汴京城的军民更加朴素热情。
纷纷拿出家里的存钱余粮置办各类物品,往幽州府送去,一路碰到参与北伐的官兵,都尽量给予对方礼物。
这是百姓的爱戴和尊重,也是宋军将士从没体验过的感觉。
这一刻他们理解了何为‘保家卫国’,家国不可分,只有保住了这个国,才能护住国之下的每一个家庭。
这就是独属于华夏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国家的人民会如此热爱这个国家。
即便是相隔千里万里,他们都不会忘记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值得他们奉献一生的故土。
本着军纪为先,沿途驻守燕云十六州各府县的北伐将士们,没有收取老百姓的任何东西。
看着热情洋溢、透露着朴素笑容的百姓为他们递上的小礼物,这些粗汉、骄兵悍将罕见的红了脸,有些不知所措。
如果说曾经的他们是为了一份军饷、一条出路或是深仇大怨才来报名参军,现在的他们有些理解何为‘军民鱼水情’。
以往在训练中,时常听主帅韩明讲那些有的没的,什么百姓是根,百姓是本,百姓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最大推动者...
他们这些大头兵虽然多少识点基础字,但是根本不明所以韩明讲的那些大道理。
古往今来,哪个参军的人不是为了填饱肚子、挣一份军饷、闯一条人上人的出路。
为何到了他们这,要对内善待保护百姓,对外保家卫国,驱除胡虏,彰显自己的正义之举呢?
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简简单单的想要过日子罢了,若是没有那么多外敌入侵和战争,他们也想要一辈子躬耕农田。
直到今日他们才知道,他们为了什么而战。
就像韩某人说的那样:“你们也是穷苦出身,一年四季躬耕田野,为这个国家奉献了数不清的税。”
“为什么要让你们出那么多的税?不说多的,你们的军饷就是从税里边来的。”
“老百姓一年种地不容易,还要出钱出力供养你们这些大头兵是干什么?”
“无非是有一个寄托、念想,希望你们能够在战争来临时,保境安民,给他们创造一个安稳过日子的环境。”
“你们没当兵之前,难道就不是这个想法吗?!”
“为何进入军队后的初心都变了呢?!”
“依我看就是忘本了!觉得参军报国,出人头地,不在乎这些所谓‘泥腿子’的供养了!”
“你们混蛋,都是一帮混账东西!!!”
“我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一直是这个想法,不需要很久,军队的根还是会烂完。”
“所以,军改永远没有完成时,只会有进行时!!!”
“。。。。。。”
自从参军入伍以来,训练是天天有,军演时不时来,训话是不间断,思想必须要高度统一...
这一桩桩、一件件,终于在今日开花结果,迎来了属于他们这些被叫做‘兵鲁子’的美好结局。
与此同时,朝廷的封赏旨意也日夜不停,赶在了三月十五日之前抵达幽州府。
这个旨意在司马君实等使团北上谈判的时候就拟好了,之前一直由北京大名府的负责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范纯仁压着。
只等谈判结束,就发往幽州府。
奈何宋辽双方的谈判结束的太快,以至于让范纯仁派遣的送圣旨的人员,跑废了数匹马才紧赶慢赶。
“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非大舜、周公、博陆(霍光),不能安危定倾。”
“伏惟朕诞姿圣德,统理万邦,却值国家困顿难解之秋。”
“前有逆臣发难,荡覆京都地区;继有外患起祸,窃取中原权柄。”
“特进、辅国大将军、上柱国、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尚书左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兵部尚书、太子太保、魏郡开国公韩明。”
“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于国于民,皆为大功!”
“自宋破辽于燕云、辽东,山河一统,天下归一,海内英雄望风蚁附。”
“而其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
“昔先神宗遗训有言:能复全燕之境者胙本邦,疏王爵,遂封广阳郡王!!!”
“朕遵旧典遗训,进封韩明广阳郡王兼太保,加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尚书令、同平章军国重事,拜太尉,食邑万户!!!”
“。。。。。。”
随着李宪嘶吼着念完第一份‘封王拜相进爵’的诏书,整个幽州府衙门内,所有人都呆立当场,半晌没有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