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
自六月己未日刘标在彭城称帝,新汉的风向北吹向青冀幽,又向南吹向扬荆交。
相较于以往皇帝登基时的大赦天下,刘标用了全新的方式。
那便是跟着檄文一同传往南北六州诸郡国的、且由刘标亲自注解的“天地农君”思想。
以及,“彭城书院”的成立。
以前彭城农都尉石韬为“彭城书院”的书院祭酒,设百家诸门,遍邀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子百家贤人。
又立下规定:凡到彭城书院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
且,由书院不改一字的将学术见解,推广诸郡县,由天下士人点评对错。
并倡导百家学士,摒弃门户之见,共建和谐学风。
这个提议,是诸葛亮提出来的。
用意则是:“天地农君”的思想注定会冲击现有的学术流派,与其让百家学子在各郡国利用自身的名气和门户之见去影响本地的士民,不如给这些人一个各抒己见的机会。
就如昔日汉昭帝始元六年期间召开的“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辩论。
借此机会,确定“彭城书院”为“诸门辩经”的地方,广开言路,不防民口。
只要给了诸民可以各抒己见的平台,就可以减少士民被煽动的可能。
刘标又联想到了后世的言论平台。
虽然有不少的意林作者在发表媚外等煽动言论,但时间一久,就会被觉醒的新时代青少年拆穿。
于是刘标同意了诸葛亮的方案,且将原本规划的以彭城王府为基础扩建的宫殿,改设为“彭城书院”。
刘标则以“天下未定,天子岂能奢侈享受,诸礼当从简”以及“彭城书院乃天下贤士辩经之地,不可粗简”为由,只居彭城衙署,简衣省食。
又令万余稷门士子,奔赴南北六州诸郡国,与诸郡国的儒士“辩学”,以及“激”诸郡国的儒士入彭城学员“辩经”。
譬如遇到辩不过的,就留下“狠话”:我辩不过你,是因为我学术不精。你自诩儒学大家,敢不敢去彭城书院跟我的师兄弟和恩师辩论?路费我出!
又将彭城书院的规矩告知,云云。
请将不如激将。
这套路对文人同样可行。
尤其是研究儒家经学的大儒,更受不得激。
辩不过我就抬师兄弟和恩师?
还要出路费?
人争一口气,树活一张皮。
不把你背后的师兄弟和恩师辩赢,岂不是说我在以大欺小?
这又岂能忍?
而这效果,也如诸葛亮预料。
如江东的张昭、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等儒学名仕,如荆州的宋忠、綦毋闿、王粲等儒学名仕,被稷门士子“激将”后,纷纷带着各自的弟子前往彭城“辩经”。
这也导致了曹操的“策反计划”出现了意外。
大部分名仕都气冲冲的跑去彭城书院“辩经”了,还怎么煽动诸郡国士民反?
能煽动的,都是群不满现状又想找个由头在曹操处赚取功名利禄的本地士族豪强头子。
而这群宵小之辈,在刘备和关羽的震慑下。
犹如蚍蜉撼大树,露头就秒。
彭城。
诸葛亮这些时日,忙得废寝忘食。
新汉初立。
与政务有关的朝廷制度、官吏设置、审批流程等等,都得诸葛亮来主导和规划。
庞统同样忙得废寝忘食。
诸葛亮要忙政务,庞统要忙军务。
最闲的。
反而是刘标了。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干。
若事事都要当皇帝的亲力亲为,这皇帝不是累死就是病死。
尤其是:
有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可以绝对信任的义兄弟,就更不用刘标瞎操心了。
刘标最多会在诸葛亮和庞统权限外的事项上签字。
其余的时间。
刘标会简装出现在田间,跟彭城的农户交谈,访问民生。
以及去彭城书院当个“旁听生”。
彭城的农户,早习惯了刘标的作风。
没有因为刘标当了皇帝,就畏惧刘标不敢说话。
刘标当农都尉的时候亲民,当伏波将军的时候亲民,当楚公的时候亲民,当楚王的时候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