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荆徐盟交,我的笔友诸葛亮回信了(1 / 2)

季汉楚歌 神纹本神 1286 字 1个月前

数日后。

吕布、张辽、高顺,会师睢阳。

杨奉的死没有在梁国掀起太大的波浪,梁国士民比吕布更希望杨奉死。

乱世求存不易。

连有田宅有积谷的地方豪族都深感艰难,更遑论普通的庶民了。

若执政一方的国相只顾穷兵黩武,恣意摊派赋税徭役,那对士民是一场灾难!

刘标的存在,让吕布的名声比以往好了不少。

吕布在彭城国和沛国的施政,也让毗邻的梁国士民羡慕不已。

对地方士民来讲,朝廷颁布的空洞政策,只是在与民争利。

唯有眼见为实的政策,才能真正让地方士民相信郡国之长是真心在与民更始。

恰巧。

彭城国和沛国,就给梁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能与朴实的士民大众打成一片的人,才是最容易得到尊敬和爱戴的。

当刘标将梁国的农政时令以“彭城国农都尉刘标”的名义下达时,曾闻“稷子”名声的士民,多有欣喜雀跃的。

人的名,树的影。

名仕的影响力,在特定时期是比官吏更大的。

这也是为何,诸郡国大多会征辟名仕为官吏。

普通的农都尉颁布的农政时令,没几个人会在意。

彭城国农都尉颁布的农政时令,犹如谷从天降,闻者趋之若鹜。

“刘都尉稷子之名,实至名归啊。”杨青闻讯,不由感慨。

虽然在众吏中有名望,但杨青以梁国长史颁布的农政时令,弃之如敝帚者比比皆是。

哪怕杨青有弘农杨氏数百年的传承,农政时令都是根据梁国的具体实情编撰,都少有士民在意。

对豪族而言:外来的官怎会比我等地方豪族更懂时令?

对庶民而言:又在憋什么坏心思坏我耕田?

士民对农政时令的反应,刘标习以为常。

自刘备领徐州后,刘标大半的时间都在跟农耕打交到。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祭祀神灵,求的也只是一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刘标不祀鬼神,不信天意,唯求人定胜天。

“如今士心离散,我有意助温侯招贤纳士,苦无良策。”

“素闻弘农杨氏,世代研习《欧阳尚书》,崇德政、尚律法、信天命。”

“杨长史出身弘农杨氏,定也精通谟、训、诰、誓、命。”

“可愿教我?”

谟即谋略、训即劝谏、诰即勉励、誓即训诫、命即命令,皆是尚书中对君臣士众的责任义务订立的规矩。

又因不同时代不同人对《尚书》的注解,又有不同的理解,常会附加当前局势下的社会人文。

刘标的问话中有试探之意。

杨青虽然心知肚明,但依旧忍不住要跟刘标探讨。

“自古可称贤士者:一德,二才,三功;德为首,才次之,功为末。”

“天子与贤士辅助为政,通贤共治,既不独专,亦可重民。”

“先秦列国伐交时,各国为了富国强兵,以军功授爵,兴养士之风,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后来高祖立汉,令郡国举荐治国之才,开本朝察举先河;惠帝和吕后,又诏举孝悌力田为贤士。”

“文帝则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为贤士,又行对策,以帝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宜,民之不宁四科问对,名列前茅者为高第。”

“武帝以为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学,皆为乱国之论,遂推孔子之术,绝百家之道。”

“光武帝时,又授试以职,考策、经、笺奏各科。”

“和帝时,为求选士公平,以户口规定各州每年举孝廉人数,又以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遐荒以人为本,对边州士人施以优待。”

“顺帝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以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名不副实者,治其罪。又行年龄不满四十者不得举孝廉,唯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刘都尉若要助温侯招贤纳士,当因时制宜,以德才为主,淘汰俗士儒生。”

“如此,定能令诸生云集,贤士争先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