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祖宗不足法(2 / 2)

阳神朋克 生煎包子 856 字 3个月前

湿麻绳能够坠断,至少得有几千斤的重量。

圆木再结实,也终于架不住压断它的最后一块大石。最终喀嚓一声,从中间开裂!

二人过去察看了一下开裂的部位和形状,最后高兴的击了一下掌。

“成了!”

因为这根丈余长的圆木,实际由许多较短的废旧木料拼接而成的。

而开裂的部位,并不是榫卯连接的部位!这就是说,李恩对榫卯连接的工艺,已初步入门。

“小银,你进步很快啊?”

旁边过来视察的先生,也看见了他们的成果。脸上流露着欣慰的笑容。

“多蒙先生教导有方!”

学生们也都礼貌的向先生致意,同时发自内心的感激。哪怕这位先生只是位木匠而已。

洋务学堂的课目很多,且繁杂。除星象,气候,地貌,水文,还要具备一些基础的造船,掌帆,旗语,医药等方面的常识。

术业有专攻,但多少得懂点大概。张口闭口祖宗成法,船漏水了祖宗可救不了你。

很快,这回换了小哥扶舌,李恩抡锤。

二人合力又接出了一根圆木,最后直直的将它立了起来!

“这根木头,适合做桅杆!”

抬头看着这根比水桶还粗,高过数丈的笔直圆木,所有人都有一种壮丽的感觉。

高大粗壮,又能笔直挺立的坚韧木材无比珍贵,价格自然高昂。

而造船,恰恰需要这种木材。

无论是龙骨,还是桅杆,都需要良材。

如此算下来,打造一艘海船的成本,都快抵得上一座宫殿了。以洋务衙门现在的经费,实在无力承担。

这个时候,祖先就起作用了。

中原的祖先,创造了榫卯工艺。只要木质适合,就能拼接出任何想要的大小形状。

比如这个燕尾榫。看起来是拼接,实际上它的着力点分散在了上下丈余远。只要加上拉索,就能制成桅杆,和整木差不了多少。

神奇的是,如果把木舌敲出来,它还能重新分开!

李恩看着自己的成果,心里也充满自豪。

“嘿咻……”

另一边,女孩子们同样竖起了学习棒。那是一根透明的玻璃管,里面盛的水银。

汞柱,是测量水文的重要量具。

南安人在赤道通过对太阳黄道的测量,演算出了大地经线,将长度“里”确定到最精准。

东瀛人则依据纬度夹角,演算出了“海里”。

于是洋务有了标准的度量单位。首先明确“毫厘寸分尺步丈里”之长度,定为“海量”。

之后又以蒸馏水为标准,重称了“分钱两斤升斗石料”之重量,是为“海秤”。

度量的规范,不仅促进了洋务发展,也深受百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