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是非常慢的,也许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那岂不就制造出了太空垃圾?”薛柏坤好奇的问道,他不做这方面的研究,只是以外行人的身份提出疑问。
邓建则是不在意说道,“太空上的垃圾有很多,一个卫星残骸又算得了什么?”
“又不是只有我们,其他国家知道的更多。”
“而且这也是一个好消息。”
“哦?”
其他人也看了过去,连张硕都好奇的抬起了头。
邓建笑道,“我们后续依旧能这个卫星残骸为打击目标,这不就有了个练准头的好靶子吗!”
“也对!”
“哈哈哈……”
不少人都听的笑了出来。
……
实验准备速度确实很快,到第二天上午的时候,装置已经预热完毕,就可以进行新一次试射了。
刘洪磊特别和张硕说明了一下试射计划,“我们准备进行两天的实验。”
“两天,分十二次对目标进行打击,只有一次击中,就达到了预期目标!”
之前他们进行了几次试射实验,每一次实验也是试射了好多次,但没有一次击中目标。
如果能在十二次内有一次击中卫星,打击精度已经可以接受了。
十二次,击中一次就达到预期,听起来要求确实不高,但实际上,要求已经很高了。
即便是新方案,理论上,最大偏差距离依旧达到百米。
但十二次击中一次,也足以保证实用性和威力,因为打出去的就只是离子团,成本是非常低廉的,即便是在实验过程中,也能做到半个小时发射一次。
如果是进行大规模的制造,并依靠增加加热炉的数量来增加发射频率,十几架离子炮一起发射,几分钟时间就可以打下一颗上千公里高度的卫星。
离子炮的制造成本不高,十几架数量并不多。
换做是上百架、几百架呢?
那是非常可怕的!
张硕听罢笑了笑,说道,“以目标卫星来说,我们计算预期是379次就能击中一次。”
“十二次,运气再差也能击中了!”
刘洪磊也跟着笑了笑,不过他的心态和张硕不一样,毕竟他是负责离子炮研究的,而且他对于新方案的理解远远赶不上张硕。
具体能不能达到理论计算预期,还是要真正的试射来检验。
下午一点钟,实验试射正式开始。
第一次试射的时候,张硕是在电子控制间,他对于卫星监控图像感兴趣,也就仔细研究了一下。
实验对目标卫星的监测,依靠的是其他卫星的监控图像传输,每半分钟会传输三张不同角度、分辨率的监控图像。
张硕看图像的过程中,得知第一次试射结束了。
结果,没有击中。
最终计算分析结果,偏差大概在30米左右,偏差数值并不是确定的,也只能进行计算预估。
这主要是因为离子团是无法检测的,卫星根本就拍不到,雷达也无法锁定。
第二次试射就要在两个多小时以后。
之所以安排在两个多小时以后,并不是因为离子炮不支持,而是要等卫星再绕地球一周,回到‘最佳打击位置’才可以。
正因为如此,十二次试射才会分两天进行。
张硕并没有在控制间枯等,也没有去设备间或办公室,而是干脆去了外面转了一圈,还到健身设施那里做锻炼。
后来干脆就在那里闲待着,等着试射结果。
薛柏坤也来了。
几个不直接参与实验的研究员也走了过来。
当真正进入到实验的时候,基地的研究员们都感觉很紧张,他们的心情有点像是刮奖……
离子团打击存在偏差,命运目标就需要一定的运气。
即便是理论计算再准备,反正到实验也有很多不确定性,有些人不敢第一时间看结果,就干脆也到外面闲聊。
等待,是煎熬的。
“我们计算是,不到五次就能命中一次,今天真能命中吗?”薛柏坤有些不确定的开口问道。
其他人也都看向了张硕,他们希望张硕说点什么提升一下信心。
张硕则是笑着摇头说道,“这个是靠运气的,我说能命中就能命中了吗?”
“安心等着就好了!”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等待确实很煎熬。
他们就继续等着,有些人站不住还来回的踱步。
这时候,实验间那边跑过来一个人影,远远的就大喊一声,“中了!中了!”
所有人都看了过去。
“中了,命中了!”
那人快步跑过来,继续激动的喊着,“张硕教授,刘主任让我来告诉你去一趟控制间!”
“这次命中了!”
“打在了太阳能电池板的支撑杆上,冒出了很大的烟雾,已经有卫星画面传过来了!”
“呼啦~~~”
所有人都反应过来,“真的中了?”
“中了!”
“打中了,快去看看!”他们激动的说了几句,然后呼啦啦的朝着远处的控制间跑去。
“中了就好!”
张硕感到很是欣慰,同时心里也有些兴奋,马上跟着众人一起过去了。
rg。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