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章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1 / 2)

大明不革命 王子虚 2309 字 4个月前

“乾隆终究还是死了。”

朱简烜收到沈阳发来的电报,不置可否的感慨了一句。

朱简烜感觉,乾隆虽然有长寿的天赋,但生活条件肯定会影响天赋的发挥。

彻底落魄成了劳工,相比当皇帝和太上皇的时候,能享受到的生活条件,可是天差地别的。

他活不到历史原有的寿命也算是正常。

倒是乾隆的死因,让朱简烜有点始料未及。

竟然是被多铎的后人打伤,然后被众人踩踏挤兑致死的。

在意外之余,朱简烜开始考虑,对乾隆的死以及导致他死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置?

自己作为大明皇帝,以及大明朝廷应该表现什么样的态度?

朱简烜感觉还是直接无视了吧。

乾隆在原清国高层的混战中被踩踏致死,也差不多说明乾隆本身的威信已经没了。

自己特别关注,无论是给他额外的照顾,还是特别处置相关人员,都反而会再次增加乾隆之死的关注度。

让他就这样没了,让不相干的人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没了。

于是朱简烜简单回了一句

“赵弘历按照普通劳工死亡处理,涉事人也按照正常斗殴处置。”

在各方面的铁路完全贯通之前,顺天府到辽东、蒙古、陕西、四川、江南、广东等地的电报线已经架设起来了。

天南海北的重要情报军政情报,都可以通过有线电报随时传递了。

与此同时,无线电报设备也已经量产,已经在重要的派员的军屯卫所、军营、海军战舰上应用。

大明天下的信息传递效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应的,对远方资源的调度和控制能力,自然也上升了一个大阶段。

蛮荒地区的土著,与边境附近的居民发生冲突,消息基本可以当天直接传到顺天府。

顺天府自然也可以立刻安排驻扎地区合适的军队前往支援。

对于朱简烜而言,相比于乾隆的死和怎么死,欧洲战场上的技术革新更让朱简烜在意。

朱简烜其实早就有心理准备,知道在总体科学技术基础达标的情况下,技术上的追赶者的革新效率会非常高。

对于清国、日本、非洲这些地方,本身的手工业基础比较差,对大明技术的追赶效率很低。

但是欧洲的情况有所不同。

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地方,科学理论水平相对较高、手工业水平也相对较高、还有比较浓厚的商业范围。

本来就有瓦特、拉瓦锡、拉格朗日等等能够历史留名的大工匠和科学家。

他们见识到大明使用的工业产品后,肯定会在当地官方或者商业投资者的驱动下,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和模仿。

有目标的研究,比摸索型的研究效率快很多,特别是在工业尚未完全脱离手工业的时代。

特别是苦味酸这种现有的东西,欧洲人一旦得到苦味酸手雷的样品,立刻就能做出成品。

法国人从与大明的战争中获得苦味酸手雷的秘密,而后欧洲其他国家很大概率可以通过与法国人的战争得到苦味酸手雷。

苦味酸手雷在拿破仑战争时代全面普及,肯定会直接改变这场战争的方式。

朱简烜甚至认为,澳洲连发枪的威力肯定会吸引欧洲工匠持续研究,持续的战争也会为这种研究提供需求支持。

就算是他们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生产工艺水平,也有可能创造出底部扩张弹。

届时大明军队与欧洲军队的技术差距就会大幅度缩小。

不过朱简烜也没有太过担心。

欧洲人看似是追赶者,但大明不能算是真正的开拓者。

朱简烜了解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史,始终引导着大明的科研攻关朝向正确的方向。

所以大明实际上也有追赶者效应,否则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内有现在的成就。

经过这些年的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已经打的差不多了。

又有几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装备的前置科技已经点完了。

朱简烜让通政司安排了一下时间,带上自己亲自绘制的一沓图纸,去科学院开会上课同时安排新任务。

收到通知来参加会议的,都是朱简烜最熟悉的弟子,科学院和工程院最重要的官员和工匠。

在科学院的小会议室里面,朱简烜看着众人向自己行礼之后,上来就直接问

“新型舰用动力系统的情况如何?达到我三年前提的要求了吗?”

李锐马上报告说

“禀陛下,按照军用舰船的标准,以蒸汽轮机为核心的新型舰用动力系统,可靠性已经达标了。

“解决了典型的故障和密封问题后,单锅炉的功率也达到了一万两千马力,达到了陛下三年前的要求。”

朱简烜颇为满意

“好,去关上门窗,拉上窗帘,打开幻灯机,我有新的任务给你们。”

幻灯机的结构很简单,就是大灯泡加上几块透镜,将手工绘制的简单的示意图,照射投放在白色的幕布上。

这种机器自从十七世纪被发明出来之后,经过了多次改进升级一直用到了二十一世纪。

朱简烜拿出的这幅示意图上,是一个有着圆柱形身体,以及两对横向展开的翅膀,一对前置螺旋桨的机器。

朱简烜伸手指着投影上的图象说

“大家应该看得出来,这是一种飞行机器,这是我关于飞行机器的一种设想。”

现场的工匠们此时都是有些错愕,刚刚问了舰用动力系统的事情,现在怎么转到飞机上了?

不过对于飞机的研究本身,在场的工匠们倒是没有太过意外。

飞机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不过飞机相关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前后持续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

最早达芬奇时代就有飞行机器的设想,在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基本成熟之后,就开始有人试图用蒸汽机驱动飞机飞行了。

但蒸汽机本身就太过笨重,木头框架无法承受蒸汽机,钢铁框架又太过沉重,导致飞机总体更加沉重。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有人制造出了结构完善的蒸汽机动力飞机,但总重量超过一吨,发动机功率却只有几十马力。

按照当时的蒸汽机的功率密度,飞行机器本身就不具有可行性,所以始终没有成功飞起来。

不过飞行机器相关的实验以及理论研究在这几十年中始终在进行。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本身相对轻便关键是燃料易于储存汽油机出现了,飞行机器的曙光终于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当电解铝工业成型之后,工商也有了兼顾轻便与牢固的框架材料,飞行机器实用化的产业基础都补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