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俯视南洋(2 / 2)

精神母国奥斯曼救不了他,便拉来欧罗巴人。用屁股想,这厮定然会从两国订购大量军备,甚至妄图联合两国共同对付瀛州。

这样的做法几乎等同于我大清玩的那一套,最终的结果就是引狼入室,本国利益被不断瓜分。

占婆传来消息。

老国王于三月前去世,临终指认第三子继承王位,结果当日宾童龙便爆发叛乱,乱兵僧徒斗作一团。

混乱中,老国王长子、第三子被杀,十数名婆罗门教祭司殒命,至于乱兵同普通百姓,死伤保守估计也有两千人。

斗争的最终结果,老二婆樽篡位,老四出逃华英城避难。

婆樽恼怒众多僧徒支持老三,大开杀戒。

宾童龙有大小婆罗门教庙宇82座,僧徒接近万人,短短一月便有三千多僧徒被屠杀。一时间,整个占婆陷入浩劫,各地叛乱频发,百姓离乱,僧徒出逃,小小的占婆如同人间炼狱。

不可避免的,在占婆大明人也受到波及,拥挤在使馆区避难。

然而散落在占婆各地的大明人超过两万,要么经营庄园要么经营铺面手工作坊,都特酿是有钱人。占婆官军不敢动,但各路乱贼可不管你是哪个,事实上这些乱贼或许更加痛恨作威作福的大明人。

好吧,把可能去掉。

侨民的死难,直接导致领事金全德向婆樽提出强烈抗议。而婆樽也被叛乱搞的焦头烂额,无奈之下,只能请求华英出兵帮助镇压。

剧情推进到了这一幕,之后的结局也就注定。

华英出兵占婆,开始疯狂镇压叛军,而这叛军,往往是寺庙里的僧侣煽动组织的,部分僧侣甚至直接参与叛乱。

这场叛乱至今为止也没有完全平息,还在持续之中。

占婆完蛋了,表面上大明人确实没有插手,但这个味道就特别的熟悉。没有错,背后的推手就是瀛州,操盘手为驻占婆领事,金全德。

占婆没有平民,人分贵族、僧侣、农奴,奴隶四类。

掌握全国土地最多的不是贵族而是寺庙僧侣。僧侣不事生产不纳税还要享受香火供奉以及各类投献,是最为卑鄙最为龌龊的食利阶层。而占婆大半的生产资料就由这帮混蛋玩意把持着。朱老七看他们不顺眼多时了。

占婆宫廷斗争起于内部,却被金全德完美利用,铲除隐患扶植傀儡,而后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打击寺庙势力。而背后的真实目的,当然是土地也只能是土地。

正规途径购买土地已经满足不了在占婆大明人的胃口了,而占婆国内一些贵族也对寺庙吃相太难看产生不满,两下合力,才成就了这一场大清洗。

可以说,这就是占婆版的灭佛运动。

动乱之后,大量土地必然被收回,赢者通吃,这不就全都有了么?

只是朱老七有些郁闷,前脚刚刚给了华英指示,后脚结果就送了来。

时间差……真是要命。

就结果而言,华英方面处理的不错,利用占婆内部混乱局势顺势而为,面子里子都赚,值得嘉奖。

朱老七屁颠颠的又写了一封嘉奖令,吩咐有过路船只就送过去。

就也不知道华英方面收到嘉奖令是几时,占婆之事是否又有变故。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地盘过于分散,就必须赋予地方极强的自主性,若事事需要王府审批,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

如何拿捏放权的尺度,这也是一门学问,只是个人际遇不同,作为开创者的这份经验,后代也很难学了去。单单威望,后来者便没有。

安南传来消息。

几方势力陷入僵持,郑梉占据红河流域精华区域,实力最强,郑杜、武氏、莫氏三家割据边陲,这两年就从未停止过战争。

朱老七的策略:扶持莫氏,偏袒郑杜、武氏,却不打压郑梉。

之所以扶持莫氏,是因为莫氏卖国最狠,将自下龙湾至大明传统边界一州之地以正式协议形式卖给了大明。

这一州的面积比较大,直接将十万大山划走了1\/3。

这也不是朱老七讹人,而是地形决定的,群山中有一条河流呈南北走向,这就是天然的分界线。河谷上空建有索桥,瀛州的物资就是经由这座桥源源不断流入莫氏。说来,莫氏还是占了便宜的。

不管怎么说,靖安州稳稳落入广东布政使司口袋,这就值了。

阮氏也没消停,而且令朱老七颇为不满。便宜老丈人不去北边争霸,反而跟他过不去。

华英之西有一小国,名南蟠国。

此国原属占婆,高原山丘地形,在占婆安南人看来,也属于蛮荒之地,其地生活之人也不同于越人或者占婆人,散居部落制,酋长众多,没有明确的首领,有国无王。

华英向西兼并,设土司委任流官,就是要拿下这块地方。

这地方没什么油水,但又不能不管,山里人又穷又野,你不给他就真的会下山来抢……

然而就这样的破地方,便宜老丈人也来争抢,就搞的土酋摇摆不定,两头吃。

也无所谓,再过几年,等阮氏女有了崽,朱老七就去皇帝老子那里请封,将阮氏的崽册封为南蟠郡王,气死便宜老丈人。

同哈布斯堡家的皇家联合商行……还没有船只回来,算算时间应该也快了。

这是一门大生意,茶叶对于那些食肉动物来说太重要了,财源滚滚。钱财还在其次,也不知道吴天佑到底能不能找到金鸡纳树同橡胶树。

这两个玩意带来的变化将是革命性的,甚至比那些粮食作物还要重要。

玻璃工坊正在筹建,准备工作很多,十二名热那亚工匠正在满瀛州寻找替代材料,自有人去配合他们,这也不需要朱老七去操心。

瀛州无大事,朱常瀛就坐不住。

万历42年六月底,一支由三艘快船组成的小型舰队离开屏东,前往济州大静县。

瀛州近卫军团。

步兵团在屏东旗山大营组建,在朱老七亲自监督下,进展还算顺利,能够按计划完成组建。

但骑兵团就十分麻烦。

一团远在海参崴,最近一次消息还是马时楠去年九月份递出的,当下就啥消息都没有。按时间来算,估计消息正在赶来屏东的路上。

二团在济州岛,朱老七一定要抽出时间去看一看。

身为塞王,不能整日耍笔杆子。更何况,一旦出去了,去哪里还不是自己说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