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立竿见影,惊天妙手(1 / 2)

“拆其实是可以拆的,但确实不能拆分为三,而是得让州牧更加侧重于军事,整兵经武,修饬封疆,考核官吏,统辖四郡。”</P>

许尚顿了顿,又接着道:“再设巡抚,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兴革利弊,监察群吏之治,三年大比献贤武之书,则监临之。”</P>

许尚搬出了后世的督抚制度。</P>

两者互为节制。</P>

官级方面,州牧略高,巡抚稍低。</P>

但两者对于对方只有参奏权,并非上下级的关系。</P>

“咦?”</P>

忘尘子闻言蹙眉道:“老许,怎么感觉你这次提出的州牧和巡抚,在职权方面,并没有很清晰嘛!”</P>

两者都可以考核监察官吏。</P>

到底听谁的呢?</P>

“怎么不清晰?州牧在军务方面拥有绝对话语权,那么在长城边关的代郡之地,肯定就是州牧权力更大,可以统辖四郡,甚至战时就连巡抚也得配合州牧行事。”</P>

许尚补充道:“巴蜀之地基本上没啥动乱,执掌军务的州牧便更趋向于负责监察制衡的虚职,反而巡抚在官员考核、赋税征收、经济建设等方面,将能拥有更多的实权。”</P>

说白了。</P>

有的州需要负责边防。</P>

有的州则侧重于建设。</P>

地域分工属性不同……</P>

将决定州牧和巡抚谁能够掌握更多的事权。</P>

但无论如何,两者都会受到另一方的节制,以免出现一言堂的割据现象。</P>

李斯沉吟道:“分州而治,军政分家……但,晚辈总感觉还是哪里存在着不妥之处,比如代郡的州牧统辖四郡,战时连巡抚也得配合行事,这岂非代表着军政合一了?”</P>

军政合一,等同于地方割据的风险急剧增加!</P>

同时!</P>

也意味着军政效率的大幅度提高!</P>

对外武备加强!</P>

北境匈奴人想要犯边将会非常困难,最起码南下打草谷之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P>

这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P>

因此。</P>

我们要做的便是想方设法的提高【有利】,再尽量把【风险弊端】降至最低。</P>

方法有二……</P>

“地方军政合一确实是大忌讳,但在面对外部强烈威胁之时,军政合一的好处却要大于坏处!”</P>

许尚想了想,道:“我们永远需要记住,抵御外族入侵,才是边州的第一要务!”</P>

“当然,对于地方军政合一的割据实质,我们肯定也得尽可能的想办法进行化解。”</P>

“首先在名义上,州牧和巡抚都必须是中央朝廷的官员,而非地方官。”</P>

“具体的做法便是……州牧可以加朝廷的上卿或者九卿名衔,其原本就得是京师官员,外放边州成为封疆大吏三年,回朝便可加功受赏!”</P>

“巡抚则应当加朝廷的御史中丞名衔,增强其监察巡视地方的属性,同样以三年为期,需回京述职、论政绩高低行赏。”</P>

……</P>

地方官员,兼中央朝廷的名衔。</P>

这就给其牢牢的打上了中央的标签!</P>

另外。</P>

封疆大吏自身也不会认为自己就是地方官,因为他本就是京官,只不过外派到了地方而已。</P>

或总督军务。</P>

或经济建设。</P>

三年期满。</P>

便能回京加官进爵……</P>

如此一来。</P>

封疆大吏心中对于朝廷的认可程度,将是不言而喻的。</P>

有了这一层。</P>

就相当于上了双重保险。</P>

封疆大吏打心底认可朝廷。</P>

名衔上的京师九卿或上卿之职,又让其时刻彰显着中央高官的威仪!</P>

郡县一级的官员,便很难把顶头上司彻底看作【自己人】了。</P>

此乃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P>

既然你是京官。</P>

我是地方官。</P>

我们本身就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P>

如果你要造反……还要裹挟着我们压上全部的身家性命……</P>

这在名义上就很难说得通!</P>

如果大家都是地方官,一根绳上的蚂蚱,利益相通,生死与共,拼也就拼了。</P>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嘛!</P>

可现今我们连名义上都不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未来还怎么同乘一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