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三级改制,代天牧民(1 / 2)

郡县制的进化过程,本质上就是对封疆大吏的框限过程。</P>

行政权,军权,财权,司法权,外交权……</P>

注意!</P>

地方外交其实是个相当禁忌的事儿。</P>

比如藩王能否随意结交地方官员或朝廷大臣吗?</P>

答案肯定是不能……</P>

你的手伸得未免也太长了!</P>

藩王能否无故与边将结交?</P>

那这等于你已露反迹啊!</P>

藩王秘密接见外邦匈奴使臣……</P>

此举与公然造反无异!</P>

你一个藩王,私下跟外邦使臣会面!</P>

你想干什么?</P>

意图勾连外邦,颠覆朝廷?</P>

简直是罪不容诛,罪大恶极,罔顾历代先皇祖宗,不顾江山社稷,置天下万民于何地?</P>

一个个大帽子扣下来!</P>

届时!</P>

你最好真有造反的实力!</P>

不然……</P>

吓都能把你吓死!</P>

藩王在外交人脉层面的全方位封锁!</P>

甚至要比严禁军权和财权更加重要。</P>

就像刘秀……毛都没有一根,但只要给他机会,联姻造势,迅速就能要钱有钱,要兵有兵。</P>

这是十分可怕的一件事。</P>

所以必须得把藩王牢牢的看管在封地之中。</P>

同理。</P>

对于封疆大吏也得各种框限和分权。</P>

问题在于。</P>

对藩王可以养猪,只要限制好人数和年俸,就出不了什么大事儿。</P>

但对于封疆大吏……</P>

很麻烦!</P>

朝廷既要用之,又得制衡、分化之!</P>

可又不能分化的太过火了。</P>

因为封疆大吏成了猪,整个国家就会步【铁血强宋】的后尘。</P>

谁都打不过!</P>

综上!</P>

框限封疆大吏的难题,一点都不比约束藩王来的简单!</P>

甚至还要困难的多!</P>

既要依仗之!</P>

又得非常精准的把控好制衡的分寸……</P>

退一步,地方割据。</P>

进一步,分权太过,国弱军弱,依旧难逃灭国之祸。</P>

……</P>

回到此刻。</P>

面对许尚提出的新难题。</P>

李斯率先拱手道:“夫子,现今我大秦共计三十六郡,一千多个县……其中郡守、郡丞、郡尉分别代表了地方上的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P>

“按照夫子方才的【基层平衡制度】,郡一级的三位地方高官,明显已经能够起到很好的制衡作用。”</P>

“如此,似乎郡县制已然没有了完善的空间。”</P>

……</P>

李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P>

显然商君也不是吃干饭的,其在结合楚地县制和穆公郡制……进而设立郡县制之时!</P>

商君很好的考虑到了地方上的职属分权。</P>

故把行政、司法和军权一分为三。</P>

由郡守、郡丞和郡尉分别执掌。</P>

顿时。</P>

众人的目光再度齐刷刷的看向了许尚。</P>

是啊!</P>

商君郡县制的三方分权平衡形态已成!</P>

根本没有完善的可操作空间啊!</P>

“……”</P>

嬴政无言的剑眉紧锁。</P>

这次他真是一点思路都没有。</P>

王翦和忘尘子则默默的端起酒杯,开始一饮一啄起来。</P>

话题太高端。</P>

他们俩一个是兵家之人,另一个是道家黄老学派。</P>

如果是较为浅显的制度完善。</P>

或许他们依靠自身阅历经验,还能提出几个较为有用的想法。</P>

但完善郡县制……</P>

得了吧!</P>

这种国本基础,外加内法根基的事儿,非法家出身的人,根本连开口的资格都没有。</P>

遂。</P>

扶苏现在也彻底成为了小透明。</P>

旁侧。</P>

许尚想了想,开口道:“首先商君的初版郡县制,是专门为关中大秦制定的。现在天下一统,大秦的版图成倍扩充,变成了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又对应着三个郡臣,也就是皇帝需要直面一百零八位地方高官。”</P>

李斯点头道:“所以皇帝陛下把丞相之职,一分为二。其中右相负责关中诸事,左相负责统筹中原,下辖朝廷九卿各部,共同辅佐皇帝治理天下。”</P>

李斯言及皇帝把丞相一分为二,目的是区分统筹中原和关中。</P>

这也确实是个理由。</P>

但实际上……</P>

始皇是个权利欲望极重之人!</P>

非常在意中央集权!</P>

始皇把原本的执政相邦,百官之首,变成了左右相。</P>

根本原因肯定还是想要平衡朝局。</P>

以免昌平君吃里扒外的行为再度上演。</P>

须知。</P>

若无许尚提醒。</P>

始皇按照招揽韩国降将内史腾,进而攻取韩国,再用韩将治理韩地的思路。</P>

昌平君身为楚国宗族血脉,又是大秦丞相,九成九会在攻楚之时,迅速担任治理楚地的重任。</P>

一旦昌平君反叛。</P>

后果将不堪设想!</P>

所以。</P>

始皇平分相权,也是为了防止再被丞相背叛的巨大风险。</P>

许尚:“左右相代表的三公,以及下辖的庙堂九卿各部,可不仅仅只是负责一百零八位郡级高官,还有全国三千多名县官……以及负责监察陵邑制度顺利施行的刺史,老夫都没算在内……”</P>

一千多个县,同样分有县令、县丞、县尉,共计三千多名县官。</P>

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P>

许尚顿了顿,继续道:“而真正能干事的庙堂九卿中,其实只有廷尉、治粟内史和少府。”</P>

“其余的奉常执掌宗庙礼仪,郎中令和卫尉都是宫廷将领,太仆掌宫廷舆马,典客管外交诸夷等事,宗正则是负责皇族内部事物……”</P>

“综上,朝廷真正肩挑全国政事运转的分别是左右相和廷尉、治粟内史、少府……这个少府还得分出大量人手,去统筹皇室的山海池泽之税等等。”</P>

“这么一来,全国三十六郡的政务运转,以及每年上计的秋课和冬课,皇帝又怎么不劳心劳力呢?”</P>

……</P>

原本的庙堂三公九卿制度。</P>

职权所属较为混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