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黄子澄的“妙计”(2 / 2)

“绝对能平息那些落地举子引起的科举风波。”</P>

朱允炆更是止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P>

还得是黄先生,</P>

足智多谋,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P>

看来北方举子大闹科举这事儿马上就会翻篇了。</P>

朱元璋听完黄子澄的话,也是眼前一亮。</P>

对啊,</P>

所谓公布真相就是,</P>

把所有的证据都摆出来。</P>

最直观的证据不就是卷子么?</P>

那些北方举子的落榜卷子,</P>

咱已经看了那些个优秀的了,</P>

水平实在是一般般,</P>

没看过的那些肯定是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了。</P>

那就索性全部公布出来。</P>

让这些落地的北方举子他们自己也瞧瞧,他们写的是啥玩意。</P>

黄子澄说的对,要让他们正视差距。</P>

此刻,得益于奉天殿优异的建筑设计,</P>

大殿中的声音能清晰地传播到每一个角落。</P>

身处大殿门口边缘位置的林豪,</P>

也是清清楚楚地听到黄子澄的“妙计”。</P>

他偷偷翻了个白眼,心里想着。</P>

“这算哪门子的妙计呢?”</P>

“张榜公布这种馊主意,”</P>

“也就是死读书的黄子澄能想出来。”</P>

“还正视差距?哪里有那么多差距。”</P>

“这压根就不是简单的南北举子知识水平差距问题。”</P>

“而是大明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了。”</P>

“在这洪武朝堂上,是非常典型的南强北弱格局。”</P>

“高品阶的官员多来自南方,他们自然为南方说话的人。”</P>

“可是大明不是只有南方,北方人口也不比南方少,”</P>

“他们也有足够的力量,一旦抱团闹起来,造成的影响可不容小觑。”</P>

“按照黄子澄的这个办法去弄,”</P>

“科举舞弊事件就要发展成南北榜大案了。”</P>

“许多人的厄运看来是避免不了。”</P>

此刻,御座之上的朱元璋哪里能知道到远处林豪的心声,</P>

他已经把日记所写的【这事还没完呢。】的警示抛之脑后。</P>

“好!那就依黄爱卿的建议办吧。”</P>

“今日就把初步调查结果发布出去。”</P>

“再把所有举子的试卷也公开了。”</P>

“咱。。朕不信他们看了卷子还有脸继续闹。”</P>

朱元璋顿了一顿,又扫了几眼大殿角落的御史们,</P>

这写日记的人也应该听到黄子澄的妙计了,</P>

现在知道啥叫人外有人了吧。</P>

虽然你日记里的预判并不是百分百准确,</P>

但不失为一个人才。</P>

咱还是要把你找出来,</P>

好好提点一番。</P>

他眉头微微一翘,又继续补充道。</P>

“这调查还是不能停,该查的还是要继续查。”</P>

“特别是都察院这边,既然现在那三个科举主官还留置在你都察院。”</P>

“那么今日就再问询一遍。”</P>

“今日御史们还是分为三组进行问询,但是要换一下组。”</P>

“散朝之后詹徽你来找咱要分组名单。”</P>

对朱元璋如此精细地安排都察院的工作,</P>

作为都察院的最高长官的詹徽感到十分惶恐,</P>

陛下看来非常重视我们的调查,</P>

可不敢出纰漏了。</P>

“臣遵旨!”</P>

朱元璋随即说道。</P>

“既然没其他事情了,那就散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