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朱元璋在问都察院的调查进展。</P>
身为主官的左都御史詹徽立马出列回答道。</P>
“启禀陛下,昨日臣根据陛下的指示将所有御史分为三批分别问询三位科举主官。”</P>
“问询笔录一做完就已呈交天听。”</P>
“都察院还对开考前的锁院回避,到阅卷时的糊名誊录等环节进行复查,未发现问题。”</P>
“还根据北方举子们上疏提供的线索,会同大理寺那边,调查了三位主官及其家人的钱财往来,目前也没可疑之处。”</P>
“而北方举子所控诉的考官皆为南方人之事,臣等也进行了详尽的核实。”</P>
“经查实,主考官刘三吾为湖南茶陵人,监考主官韩宜可乃浙江绍兴人,他们确属南方人;但副主考白信蹈乃天津宝坻人,是属于北方人。”</P>
“此外参与阅卷的考官们都是来自大明各地,他们籍贯天南地北的都有,所以这些举子称考官皆为南方人并非属实。”</P>
“所以到目前为止,都察院这边尚未发现问题。”</P>
朱元璋点点头,</P>
“锦衣卫那边也说说吧。”</P>
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出列答道。</P>
“锦衣卫把三位大人在京中的关系网都翻查了一遍。”</P>
“暂未发现问题。”</P>
“他们在京师以外地方的关系网还在排查之中。”</P>
“另外,臣这边还有一个相关事项需要奏报,”</P>
“现在那些北方举子们虽然已经不在宫门口聚集了。”</P>
“可依然在京中各处客栈,商盟会馆扎堆非议科举,”</P>
“导致相信科举舞弊的人是越来越多。”</P>
“臣特来请示陛下旨意。”</P>
蒋瓛自升任锦衣卫都指挥使以后,与朱元璋的接触才逐渐变多,</P>
他已经非常了解朱元璋的秉性,</P>
这皇上非常地孤傲自负,最忌讳别人瞎提建议,</P>
那样像是在教他这个皇帝做事情。</P>
所以蒋瓛从不主动在朱元璋面前提出自己的建议,</P>
这样虽然会有挨骂的风险,但至少避免了言多必失带来的灾祸。</P>
每次张口必是先说请示旨意。</P>
朱元璋这次却是把问题抛了出去。</P>
“你们都听到了,该怎么处理,你们都说一说意见吧。”</P>
礼部尚书茹瑺率先出列回答道。</P>
“臣茹瑺启奏,臣建议先将调查结果及时公布出来,以平息各方的谣言!”</P>
“臣张信附议,新科所录取五十多名进士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P>
“臣。。。附议!”</P>
“臣建议。。。”</P>
众大臣纷纷开始发表看法。</P>
而此时高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P>
却是用眼睛扫视着位于大殿最远处角落各个御史,</P>
想从他们之中找出日记的作者。</P>
但御史们站位距离过远,他甚至都看不清他们的样貌。</P>
朱元璋见大臣们讨论得差不多了。</P>
便总结性地说道。</P>
“公布事情的真相自然是刻不容缓,”</P>
“可是要让那些北方举子们相信朝廷的调查结果才能解决问题。”</P>
朱元璋还是担心日记上说的情况。</P>
【可那些北方举子不信自己菜啊。】</P>
【他们还是会继续上疏接着闹。】</P>
他必须得预防着点。</P>
黄子澄见朱元璋并不反对公布调查结果,遂出列说道。</P>
“臣黄子澄启奏,臣附议列位大人的意见。”</P>
“将调查结果及时公布出来,以平息各方的谣言!”</P>
“臣还建议把今科所有的试卷都公布于贡院之中,”</P>
“上榜的卷子和落榜的卷子摆在一起,让天下人都好好瞧瞧。”</P>
“孰高孰低,一目了然。”</P>
“也让那些落地的北方举子,正视差距,承认别人的优点。”</P>
众大臣听完黄子澄的发言都在心中叫好,</P>
要不是早朝规矩多,怕被纠察御史将自己的出格行为记录在册,</P>
秋后算账,白白挨处分,</P>
他们都想抚掌大声叫好了。</P>
作为黄子澄的死党,齐泰更是出列支持。</P>
“臣齐泰启奏,臣附议黄大人的妙计,这个办法最是稳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