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听到朱允炆为刘三吾求情的话眉头一皱,</P>
旋即明白过来,</P>
太孙这是感念当初刘三吾在朱元璋面前力挺他当太孙的恩情。</P>
现在这是投桃报李。</P>
太孙的面子不能驳,这次便宜你这老小子了。</P>
当即附议,说道。</P>
“臣也主张好好彻查一番,把真相公布给天下人所有人看。”</P>
茹瑺和詹徽也跟表态。</P>
“太孙说的有理,臣等附议。”</P>
“让锦衣卫、御史们、翰林院学士们都跟进好好彻查一番。”</P>
朱元璋听到“御史”两个字,突然灵机一动。</P>
随后点头说道。</P>
“这刘三吾为人忠贞耿直,主持过大明立国以来的历届科举,可以说是我大明科举的奠基人。”</P>
“朕也是相信他,才让他一直担此重任的。”</P>
“现在彻底地查一查对他,也是有好处的。”</P>
“锦衣卫咱自会安排蒋瓛去查。”</P>
“翰林院全体出动,由上一科的状元张信领衔,去复查此次科举试卷。”</P>
“都察院御史分成三批,分别去审查刘三吾、白信蹈、韩宜可。”</P>
他转身看向朱允炆,郑重地说道。</P>
“这事由皇太孙亲自主持!”</P>
说罢挥一挥手,示意他们立刻行动起来。</P>
“孙儿遵旨!”</P>
“臣等遵旨!”</P>
众大臣退了出去。</P>
朱元璋拿起日记随手翻了一翻,发现还没有今日的记录还没有更新。</P>
是御史就好办了,</P>
京城的御史就这么十几号人,</P>
咱很快就会把你揪出来。</P>
“来人,把昨日,今日参与早朝的都察院御史名单给朕拿来。”</P>
“还有御史们问询三个科举主官的分队名单,还有询问笔录有了即刻呈给咱。”</P>
“是,皇爷!”</P>
······</P>
都察院府衙。</P>
偏厅。</P>
林豪和其他几位御史同仁正奉命对刘三吾进行问询。</P>
在这种严肃的场合,他只能强忍着不打哈欠。</P>
本来他正在午休,</P>
睡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P>
迷迷糊糊之间,</P>
听到一阵喧嚣嘈杂声,</P>
而后就被同仁一把给推醒了。</P>
却见他们都察院最高长官,左都御史詹徽大人在都察院众官员簇拥下,</P>
走了进来严肃的说道。</P>
“皇上有令,要严查北方举子举报科举舞弊!”</P>
“我们都察院所有御史分为三批,对三个科举主官进行审查。”</P>
“分队名单已经列好,你们什么不要多说,看下自己在哪个队就到相应的偏厅去等候指示。”</P>
于是,他们几个御史就被分配到这里审查刘三吾。</P>
领头的问话是个资历较深的御史。</P>
“刘大人,说说吧!”</P>
“今科进士北方无一人入选,你作何解释?”</P>
刘三吾坦荡地回答道。</P>
“北地汉人长期受元人管制,治学境况远不如南方,会试差距自然在所难免。”</P>
资深御史立马反问道。</P>
“那你身为南方人,在阅卷录取中难道就没有偏袒私心?”</P>
刘三吾也不生气,耐心地解释道。</P>
“阅卷过程中试卷全部密封,无法获知考生身份,全凭文章优劣进行取舍。”</P>
“我自号坦坦翁,行得正坐得直!”</P>
“。。。。。。”</P>
一阵详细的盘问之后,审查问询环节结束。</P>
众御史在笔录上签字画押。</P>
刚走出偏厅,</P>
一名内侍迅速伸手接过笔录,</P>
径直把笔录放入袖中扬长而去。</P>
众人只觉得诧异,纷纷说道。</P>
“看来皇上很重视啊!”</P>
“这么着急忙慌的要看问询笔录。”</P>
“这事估计不得了哦”</P>
林豪心道,岂止是不得了,简直是腥风血雨。</P>
他抬眼一看日头已经西斜,</P>
还是抓紧收工,回去写日记挣奖励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