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岂止是不得了,简直是腥风血雨。(1 / 2)

“什么?”</P>

朱元璋大吃一惊。</P>

蒋瓛以为朱元璋没有听清楚,便详细地说了一下情况。</P>

“昨日科举放榜之后,有好事者发现此次上榜的新科进士,清一色均为南方籍贯。”</P>

“而来自北方的举子却是一律名落孙山。”</P>

“这种情况可以说,在有科举以来是绝无仅有的。”</P>

“这些落第的北方举子现在都聚集在皇宫门口跪着,他们集体写了一道奏疏。”</P>

“控诉主考官刘三吾大人、副主考白信蹈大人和监考主官韩宜可大人徇私舞弊。”</P>

“还叫嚷着说他们三个南方人早就收取了好处,肯录取我们北方举子才怪。”</P>

“这事情一出就弄得满城风雨,不明真相的百姓们也在街头巷尾议论此事。”</P>

“而当务之急,得先处理宫门口这些北方举子,臣特来请示陛下旨意!”</P>

听完蒋瓛的汇报,朱元璋确信这日记所写的事真的一一应验了。</P>

他只觉得大脑一阵嗡鸣,</P>

手竟然不自觉地微微颤抖起来,</P>

呼吸都开始变得粗重、沉闷起来。</P>

这日记本究竟是何神物?</P>

到底是谁在写着日记?</P>

居然能把还没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了?</P>

冷静!</P>

咱得冷静下来,</P>

去好好研究研究。</P>

但现在得先处理事情。</P>

于是他开口厉声道。</P>

“旨意?咱现在还能怎么做?”</P>

“他们都是读书人,难道你还想让咱动武不成?”</P>

“你即刻去宫门口收下他们的奏疏。”</P>

“并传咱口谕,告诉他们朕定当彻查到底,给所有举子一个公道。”</P>

“是!”</P>

蒋瓛领命赶紧退下,生怕再惹朱元璋不开心。</P>

“来人。”</P>

“去吏部把今科进士的履历信息都给咱调来。”</P>

“还有三个主考监考官的也一并调来。”</P>

“把允炆他们都给咱召来。”</P>

这么大的事情正是培养皇太孙的好机会,他当然不会错过。</P>

趁着朱允炆他们还没到的空档,</P>

朱元璋又开始翻看日记,</P>

他左翻右翻,正着看,斜着看。</P>

又拿到窗边对着太阳翻看着。</P>

结果很遗憾,</P>

日记里并没有出现新的内容。</P>

随着朱元璋的指令一到达,</P>

正在上课的朱允炆和黄子澄便立马停课过来应召,</P>

礼部尚书茹瑺,左都御史詹徽也差不多同一时间到达。</P>

“臣等拜见陛下。”</P>

朱元璋摆摆手。</P>

“勿需多礼!”</P>

只见朱元璋把一张密密麻麻写满字的纸递给朱允炆,咬着牙继续说道。</P>

“你们给咱睁大眼仔细瞧瞧。”</P>

“这份是所有新科进士的籍贯汇总。”</P>

“状元陈安是福建闽县人,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探花刘仕谔是浙江山阴人。后面的进士也全是南方人。”</P>

“朕如果记得没错,那刘三吾是湖南人。”</P>

“这清一色的南方人,咱看了都觉得有猫腻。”</P>

“事情闹到这一步,你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P>

“你们现在给咱拿出个解决办法。”</P>

茹瑺、詹徽等人闻言一颤。</P>

您老人家不讲武德啊,</P>

怎么把这事儿全赖到我们头上了?</P>

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P>

南方学子在科举考试上都要比北方人更加有优势,</P>

科举出现进士南多北少局面也正常的,</P>

而这次科举取仕能出现这种全南方进士的“胜景”也是前所未有。</P>

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啊。</P>

再说了,殿试也是您老人家亲自上阵考校过的,确认无误的。</P>

现在出了问题锅全部我们来背?</P>

众大臣畏惧朱元璋的天威,只敢暗自腹诽着。</P>

在众人沉默思索之际,</P>

皇太孙朱允炆率先开口发言。</P>

“禀皇爷爷,孙儿认为此事应彻查到底,将结果如实公布以平息众北方举子之怒。”</P>

“还有,孙儿相信刘老大人的为人,他性格耿直,不重私利,此番彻查也也能为洗刷他的清白。”</P>

黄子澄与刘三吾素来不和,准备趁机落井下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