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风雨将来(1 / 2)

扶南国,也算是南疆大国。

就这么轻易的被楚国覆灭,划分为了数个小国,而后完全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国度,大批的人口,粮食,物资被送到楚国,为楚国的军备,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而关于扶南国之叛,联系最为紧密的东吴,也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派出了使者,前来荆南,求见士颂。

他们再次提出和士颂缓和关系的请求。

原因嘛,也很简单。

在孙权看来,扶南国的这次叛乱之举,便是他们东吴的谋划。

是他孙权派出的使者,从扶南国归来后,扶南国出现的异动。

刚开始,扶南国叛乱时,孙权很是得意。

他觉得,士颂不把东吴放在眼里是楚国最大的错误。

嘿嘿,现在楚国后院起火,需要分出军备力量去灭火。

别的不说,士颂在南中和南疆那边开疆拓土获得的力量和实力,是不可能全部调入中原,帮助士颂对付曹操的。

现在眼见曹操平定北方,随时可能调转兵锋南下,士颂和曹操可谓是死敌,想要对抗曹操,士颂就必须得和东吴联手。

但很快,扶南国因为楚侯汇票之事陷入困境,孙权立刻看出扶南国要糟。

同时,孙权赶紧下令,让扬州境内大小府衙,把自家手上的楚侯汇票,赶快换成楚侯铜币。

在孙权看来,还是硬金属更加的有保障。

后面的发展,孙权虽然看不懂,但大体发展倒是预料到了。

扶南国境内的那些世家大族,掌握兵权的大将,纷纷割据城池,自立为王。

而士颂还真就捏着鼻子认了这些人的王位,成立了一个什么南海都护府,进行藩宗体系的统治。

楚国只从这些国家获取物资人口,并没有去把这些地盘划入楚国。

显然,士颂的主要目标,还是在中原,而不是这些外邦之地。

心里稍稍有些放松的同时,孙权也对士颂起了更多的防备。

放松是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士颂可能会是自己一起抵抗曹操的帮助。

但同样的,也是自己争霸天下强劲的对手。

若是和士颂一起击败了曹操,自己必须快速占据中原之地,否则,将没有任何和士颂对抗的优势。

这也是孙权再次派出吕范为使者,去见士颂的目的。

目前来说,必须把士颂为稳住。

必须尽快改变两家的“敌对”关系。

自己从士颂手上割走的扬州两郡,肯定是不可能还过去的,大不了,也和当年孙策对士颂那样,先“借”过来一用。

而后,把自己的姿态作低,给士颂足够的面子,不论如何,先对付好曹操才是。

要知道,就在士颂对付扶南国的这段日子,曹操先是轻而易举地斩杀了高干,拿下了幽州。

而后,顺势北征乌桓,虽然没有把乌桓主力打灭掉,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把乌桓支持的赵犊、霍奴等幽州豪强,都给歼灭殆尽。

至于乌桓生活的空间和地盘,已经被曹操逼到了更加北方的地域。

而且乌桓中的不少部族,也正式上表大汉“朝廷”,表示归顺,表示绝不会再北面生事。

若不是二袁和蹋顿还没有完全被消灭,只怕曹操现在就已经可以掉头南下了。

这也是孙权再次派出吕范来找士颂“议和”的最大的底气。

于是,在这一年的年末,吕范再次见到了士颂。

楚侯府内,“休养”了一年的士颂,似乎比去年要胖了不少。

这是吕范见到士颂之后的第一感觉。

毕竟上次见到士颂的时候,士颂刚刚南征回来,皮肤黝黑不说,整个人还十分的精瘦。

归来荆南一年,也是局面逐渐好转的一年。

士颂的心思,都花在了如何发展楚国的经济,推动楚国境内的货币改革上。

军事方面的事情,他已经把能做的都做到位了,剩下的,便是招募和训练之事。

几十万大军,自然是由各部将领自行安排,倒不必他亲自去安排。

就连颂卫营的将士训练事宜,也有成例可寻,由周泰统一安排,他也放心的很。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已经把自己能做得一切,做到了极限,后面,就只能等赤壁大战如期发生了。

当然了,和孙权之间的关系,也到了逐步缓和的时候了。

倒是不必非要等到曹操大军南下之后,自己再和孙权临时结盟,对抗曹操。

虽然这才是他最初的打算,就好像历史上的孙刘联盟一样。

本来就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和与刘表有仇的江东孙权之间,本来毫无交集,也是被曹操赶到了江夏郡后,不得不与孙权联合抗曹。

吕范堆着满脸的笑容,说道:“一年不见,楚侯倒是富态了许多,想来是这一年来,楚侯货币改革大成,楚侯进项颇丰。外臣在此恭贺楚侯了。”

“哼,你们东吴之人,这一年来,不断地跑来我楚国。一面说着请求议和,一面又暗中南下,跑去扶南国策反,导致我南疆不稳,如今更是被迫爆发战事,让我楚国十数万大军牵扯在了南方。”

士颂的语气,依旧不善。

他厉声问道:“莫不是来出使之人,都是些奸细之人?是来我楚国境内探查情报,回去报给孙权。”

“东吴是想要趁我南疆不稳之时,突然发力偷袭,不论是从交州还是从荆南,又或者水路并进,两线齐攻,占据这大江之南吧。”

吕范听了士颂的话,头大了不少,立刻说道:“非也,非也!”

“楚侯莫要误会,我家吴侯,是真心希望,我们两家能化干戈为玉帛,派出使者前往扶南国,不过是希望也能学习楚侯开拓海外贸易,购买些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