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洞兵工厂的工作人员不辞辛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艺,将那些弹药迅速整理出来,为前线的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完全没有质疑陈振华从哪里搞来的这些,当然甘作良也知道保密的措施,所以只做不问,这是黄崖洞最大的保密要求。
而且运输也是在陈振华的要求下,牛振兴更是如此,只管运输出的物品,运输进的物品从不记录,即便是运输出的物品,也在上交给周卫国之后,彻底毁灭所有的痕迹。
可如今,制造弹头所需的钢材却出现了短缺。这一难题并未让陈振华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他的目光投向了同浦路,正太路,乃至平汉路上的火车钢轨。
那些铁路线,原本是小鬼子从冀省往晋省和鄂省、豫省运输炮弹和物资装备的重要通道,如今却成为了陈振华获取钢材的目标。
陈振华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多次巧妙地行动,收获了大量钢轨并将其存入空间。在关键时刻,他借助精心安排的缴获方式,将这些宝贵的钢铁制品顺利运输到黄崖洞兵工厂,为子弹头的制造提供了关键的原材料。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钢材的加工能力,陈振华从太原兵工场所获得的小型高炉也早早地运输到了这里。同时,兵工厂自身原有的某些小高炉,也在陈振华的统筹安排下,迅速运至黄崖洞兵工厂。
有了这些小高炉的助力,虽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炼钢工作,但对于钢材的精加工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极大地提高了钢材的质量和利用率,使得制造炮弹的速度大幅提升,原材料的供应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就这样,在陈振华和黄崖洞兵工厂厂长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努力下,历经多天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不仅成功地将 70 毫米、75 毫米、81 毫米的炮弹生产线搭建完毕,而且小高炉也顺利建造完成。
这一系列的成就为黄崖洞兵工厂的高效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即将迅速启动炮弹的大规模制造,为前线的战斗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火炮弹药的支持。
至于煤炭方面,陈振华同样做了周全的考虑。山西本就是闻名遐迩的煤炭大省,在晋城、阳泉,还有临汾等地,都分布着大量的露天煤矿。为了满足黄崖洞兵工厂先期的煤炭使用需求,陈振华未雨绸缪,悄然准备了一批优质煤炭。
同时,他心怀长远规划,期望在未来能够成功打下阳泉、晋城或者临汾的那些露天煤矿,从而更稳定、更充足地满足黄崖洞兵工厂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为兵工厂的持续高效运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在黄崖洞兵工厂,整理受潮弹药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首先,兵工厂的工作人员会将受潮的弹药集中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区域。他们会搭建专门的晾晒场地,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来处理大量的弹药。
然后,根据弹药的类型和受潮程度进行分类。对于轻微受潮的弹药,会选择在阳光较为温和的时候进行晾晒,避免高温对弹药性能造成不良影响。而对于受潮较为严重的弹药,则会采取更加谨慎的处理方式。
在晾晒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不断地翻动弹药,以保证每一颗弹药都能均匀地接受阳光和通风,从而有效地去除潮气。
同时,他们会密切监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晾晒条件处于适宜的范围。
在晾晒完成后,还会对弹药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测试。通过专业的设备和方法,检测弹药的性能是否恢复正常,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经过检测确认性能合格的弹药,会进行分类存放,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整个整理受潮弹药的过程,都在严格的安全规范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工作的安全和有效。
在精心的安排之下,黄崖洞兵工厂展现出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高效的运作效率。率先成功生产出来的是 81 毫米的迫击炮炮弹。
要知道,迫击炮炮弹的生产之所以能够相对迅速地推进,是因为其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简单,并且还有相当数量的现成弹药可供借鉴和利用。这为黄崖洞兵工厂的初期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第一枚 81 毫米的迫击炮炮弹成功下线时,陈振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成果的取得,意味着迫击炮在战场上的运用将更加得心应手,为独立团的战斗力提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