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那一颗颗逐渐成型的弹壳,心中充满了期待:“多一颗子弹,独立团的战士们在战场上就多一分保障,就能多消灭几个敌人!”
接下来是弹头的加工,金属材料被切削成特定的形状,再经过高温处理,增加其硬度和强度。然后,弹头被精确地安装到弹壳上,通过压装工艺,使其紧密结合。
在装弹环节,定量的火药被小心地装入弹壳内,然后再将弹头和弹壳进行最后的组装和检验。每一颗子弹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其性能可靠,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新学徒小王一边认真地看着操作流程,一边在心里默默想着:“这些子弹就是我们的力量,有了它们,我们就不怕敌人的疯狂进攻!”
有了这条新生产线的加入,黄崖洞兵工厂生产子弹的数量和效率都有了显着的提升。从之前每月仅能生产 10 万发子弹,如今有望大幅度提升到 25 万发了,并且解决了三八大盖步枪、歪把子机枪的子弹补充。
这样喜人的成果,不仅能够充分满足独立团官兵对子弹的需求,同时还有多余的子弹可以提供给 386 旅,包括新一团在内的友军。
当陈大旅长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到黄崖洞兵工厂参观一番。然而,为了不影响兵工厂的正常生产秩序,陈振华婉言拒绝了他。
但陈振华也向陈大旅长承诺,同意三个月之后邀请他到黄崖洞兵工厂进行考察。至于手榴弹的生产,每月一千枚的手榴弹生产线一直在持续运作。
然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人员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人员招募中,黄崖洞兵工厂的广大指战员们在陈振华的指示下,有意考虑了一些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经验丰富的匠人。
这些匠人的加入,为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技术。他们凭借着多年的手艺,对手榴弹的制作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
在制作手榴弹的过程中,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火药的装填,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首先,要挑选优质的铸铁,经过铸造形成手榴弹的外壳。
然后,精确地调配火药,并小心地装填到手榴弹内部。最后,安装引信和保险装置,确保手榴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老技术人员老张在帮忙搬运手榴弹原材料时,心中满是感慨:“咱们多造一颗手榴弹,就能让敌人多一份忌惮,就能为胜利多添一份希望!”
在这些匠人的努力下,兵工厂生产子弹和手榴弹的数量不断增加,效率也在逐步提高。但陈振华清楚,这还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他还打算将来再招聘一批妇救会的妇女,让她们也参与到枪支弹药的制作中来。毕竟女同志往往更加心细,能够在一些精细的环节发挥出独特的优势。
相信在陈振华的努力和全体兵工厂人员的共同奋斗下,黄崖洞兵工厂一定能够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更充足、更优质的武器装备,为战争的胜利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兵工厂的发展进程中,陈振华始终全力以赴,为提升战斗力而不懈努力。当然,陈振华对于生产 70 毫米、75 毫米,乃至 81 毫米榴弹、81 毫米迫击炮炮弹的生产线规划,与黄崖洞兵工厂的厂长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沟通。
要知道,这些炮弹的生产并非易事,所需的原材料众多,且要求严格,生产线原本在工厂就已存在一定基础,无需大规模新增,关键在于将制造线精心搭建起来,并保障充足的原料供应,如此才能顺利开展生产。
这些炮弹最主要的原料,除了至关重要的火药之外,大量优质的钢铁更是不可或缺。钢铁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炮弹的性能和产量。
至于炮壳,陈振华凭借其先见之明,原本就储备了相当数量的铜制炮壳。通过持续不断且有条不紊的缴获流程,这些炮壳早已顺利交付至黄崖洞兵工厂,为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制造大量的弹头和弹药,在这一环节中,原材料的获取成为了关键。
陈振华深知,弹药的充足供应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早在他将小鬼子的第三舰队舰船收入囊中时,在其神秘的空间里便惊喜地发现了大量弹药。
尽管那些弹药因种种原因受潮,但经过精心的重新晾晒和细致的整理,依然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