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游离在陕州城外的南宋第一名将李彦仙准备搞偷袭(2 / 2)

派精兵上前跟金军在峡谷中纠缠。</P>

把大多数暂时也无法参战的人撤回到陕州。</P>

利用峡谷山地地形和陕州城,把完颜娄室的骑兵变成步兵来打。</P>

让他的骑兵优势发挥不出来。</P>

自己的本地人步兵打峡谷山地战,反而可能相对更有优势。</P>

但该死的自私虚伪文人面子,以及急于去救朝廷表忠的文人戏子心情;让范致虚既不认错,也不打算停下来打消磨战。</P>

只想早点把部队带到东京城外去。</P>

他自作聪明地想:</P>

“函谷关往洛阳走不通,我就撤回潼关,向东南走武关进入南阳盆地。</P>

绕过函谷关,狭窄的道路,便卡不着我这20万大军了吧?</P>

哈哈——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P>

我真是个大聪明……”</P>

还别说,如果一开始就这样走,这20万勤王大军,说不定就真开到东京城外去了。</P>

当年刘邦入关中,开始也是从洛阳向西走崤函古道攻打函谷关。</P>

但是从洛阳到潼关,崤函古道四百多里,只有中间一个陕州(陕:四面环山之意)相对宽阔一些。</P>

其它大多地方,就是黄河的一段峡谷,都比较狭窄。</P>

小股部队在前面阻挡,后方大部队,就无法推进;白白消耗粮食,体力和时间。</P>

这条路实在难以推进。</P>

刘邦才放弃走函谷关,转而南下从南阳盆地向西进入武关打进关中。</P>

当然,实际上,武关也没那么好走。</P>

山路崎岖,带着军需物资走起来;体力差的,都能被累个半死。</P>

范致虚的队伍走一趟函谷关,走了大半走不通,又绕回去走武关。</P>

来回折腾,人困马乏。</P>

十万人在南阳被完颜娄室一万骑兵迎头接上,直接被杀散。</P>

可能文官范致虚以前没统过兵。</P>

很喜欢率领大军的感觉。</P>

怎么都不愿意分兵前进。</P>

不过。</P>

十万人打人家一万人都打不过。</P>

这样的部队,就算真到东京城下,怕也只是去送人头。</P>

这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P>

如今李潇楠穿过来这个时间点,范志虚才刚刚退回关中;还在利用潼关的险要,争取让大军摆脱完颜娄室的追击。</P>

范致虚带兵,前进要一股脑地前进,后退要一股脑地后退。</P>

陕州这样的函谷咽喉战略要地,都不在意得失!</P>

没有大军驻守,陕州无力面对完颜娄室的大军。</P>

知州李弥大干脆也跑了!</P>

李弥大带着家人和亲信,北渡黄河,向东前往大名府。</P>

去天下兵马大元帅赵构那里打卡新中央。</P>

李刚已经被赵桓贬到鄂州,此时抢先去新中央打卡;刚好可以抢占先机。</P>

反正他李弥大原本就是中央的人。</P>

范致虚一退,李弥大一走,李彦仙又被开除。</P>

完颜娄室直接捡到陕西和河南之间的咽喉重镇陕州!</P>

被范致虚开除勤王大军的李彦仙,回到石壕县,继续组织当地人抗金。</P>

李彦仙对他们说:</P>

“我一个外地人,都敢以死抗金;你们的亲人,田土和宗庙都在这里,再不认真抵抗;全都送给金人吗?”</P>

包括县令张玘(qi),都被他的勇气感染。</P>

青壮年积极踊跃参加他的“抗金乡军”</P>

(北宋最小行政单位就是县,那时候的县,相当于后来的乡。)</P>

李彦仙收罗得百八十乡勇。</P>

看到金军并没有派重兵把守陕州,便开始对陕州城有想法。</P>

这几日。</P>

李彦仙派人认真监视陕州城。</P>

看到三百余金兵带着二百余女子靠近陕州城。</P>

斥候飞报正在训练新兵的李彦仙:</P>

“禀报李县尉,三百余金兵,带着二百余女子,正在靠近陕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