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官差将扁担穿过秤杆上的绳子,将秤勾勾在箩筐绳子上,喊着一二三起。</P>
负责称重的另一名飞快拨动秤砣,目不转睛盯着刻度。</P>
第一箩筐称完,又接着称第二箩筐。</P>
官差在心里加了加第一箩筐的重量,眼睛渐渐睁大:“二......二百八十三斤!”</P>
“多少?!”</P>
周围的人纷纷震惊。</P>
官差提高嗓门儿:“亩产二百八十三斤!”</P>
嚯,聚集在广场的人瞬间炸了锅。</P>
要知道他们这边的水稻产量一直不高。其他府城亩产可能二百四五,他们这儿只有二百出头。</P>
可是现在他们听到了什么,一亩地竟然得了二百八十三斤!</P>
唐文风没理闹哄哄的百姓,对常文道:“除去试验田的稻子全部称重,称完后算亩产。”</P>
常文激动:“是!”</P>
他们这些官差可是一直知道大人在研究品质更优良的稻种的,如今亩产二百八十多斤,看大人的表情还不是太满意,或许以后还能有更好的稻种。</P>
那他是不是可以做做梦,以后亩产三百斤,或是三百多斤呢?</P>
光是想一想就激动不已。</P>
不知道到时候真的研究出来,他们这些官差能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P>
他们完全不介意大人拿他们家的田地做实验。</P>
这么多稻子,花了好几天才全部统计完。</P>
称完之后算出来的亩产是二百七十九斤。</P>
离唐文风的目标还很远,但足以震惊全城百姓。</P>
好些脑子活的,已经找关系,悄悄询问下头的官差能不能得一批稻种。</P>
官差们可不敢擅作主张,将此事告知了唐文风。</P>
唐文风想了想,还是没有把稻种分下去。</P>
他不确定这些只经过两次杂交的稻种遗传稳不稳定,万一明年的收成还比不上一开始的稻种,那他岂不是成了罪人。</P>
不过稻种不能发下去,但玉米种子和棉花种子可以。</P>
这天,府衙门口,赵齐拎着面锣用力敲了敲。</P>
等到聚集而来的百姓足够多后,他才清了清嗓子,道:“大家伙儿知道,咱们唐大人一直致力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所以一直在研究稻种。”</P>
“哎呀,官差老爷,您有话直说,咱们不是那种没良心的,唐大人为咱们做的,咱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P>
“对对对,您有话直说,我们都记着唐大人的好。”</P>
赵齐打了一晚上的腹稿就这么胎死腹中。</P>
他很是无奈,又有些高兴,毕竟谁也不喜欢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人。</P>
“稻种呢,大人说了,怕遗传不稳定,别问我遗传不稳定啥意思,我也说不明白。所以就先不出售稻种。但是玉米和棉花可以出售。玉米种子一斤三十文,棉花种子一文钱五粒。棉花种出来后,咱们衙门收,有多少收多少。”</P>
“哎哟,这棉花种子咋恁贵!金子做的不成?”</P>
“只收棉花吗?玉米不收?”</P>
赵齐笑道:“玉米种出来后,到时候你们怕是自个儿吃都不够,还卖呢。”</P>
围观的百姓跟着笑了。</P>
赵齐招手。</P>
常文常武抱着一床棉被出来,展开给百姓们看。</P>
有胆子大的,将手在衣服上蹭了蹭,伸出手去捏了一把。这一捏,顿时惊叫一声。</P>
“咋这么软?!”</P>
其余人听了,纷纷上手。</P>
好在唐文风有先见之明,让他们提前在棉絮外面套了被套。这会儿被套上层层叠叠的手指头印子。</P>
等常文常武兄弟俩走了一圈,赵齐才接着说:“这就是棉花做的被子。有了它,咱们冬天就好过不少。”</P>
“这就是棉花做的?!”</P>
“摸着太舒服了。”</P>
“舒服?怎么个舒服法儿?”外头的挤不进来,着急地问。</P>
“特别软和,摸着......反正就是特别好!”</P>
等到百姓们叽叽喳喳交流完了,赵齐才又敲了敲锣:“要买种子的,到隔壁登记。”</P>
府衙旁边的屋子开了门,师爷捋着胡子坐在那儿。</P>
在他身后,放着几筐种子,旁边站着官差看守。</P>
许多百姓有些踌躇不定,但有一些对唐文风深信不疑。</P>
特别是官差的家人们。</P>
他们早就听说了棉花的好处。尤其是今年抽签得到棉被拿回家的那些官差的家人。</P>
他们二话不说就掏钱买了棉花种子,还有玉米种子。</P>
有了带头的,陆陆续续有更多的开始掏钱买。</P>
赵齐扯着嗓子在旁边说:“玉米嫩的时候可以煮来吃,烤来吃,炖汤......老了后,打成粉能做窝头,饼子......”</P>
听见他的话,其余人也待不住了。纷纷掏钱买了些。</P>
他们买的不多,想着今年先试试,如果收成好,明年就能自己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