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蔺阶又出来跪下,“大王,愚臣之见,刺秦之事,乃是燕国太子丹自作主张,并非燕国王室共谋,太子丹已经伏诛,还望大王不要迁怒于燕王。”</P>
“大王,大王恕罪。”听到赵国的使者这样说,燕国的使者赶忙出来跪下磕头。</P>
“朕听说,让燕王杀了燕丹,将头献给寡人,正是赵王的主意?”嬴政看着赵国的使者,“看来赵王在其他国家很有威望啊,竟然能让一个父亲下定决心杀掉自己的儿子。”</P>
“启奏秦王,”蔺阶回答,“燕王喜之所以会杀掉自己的儿子,是因为秦国强大,害怕秦国会因此攻打燕国,并不是一切听从赵国的话行事,还请大王明察。”</P>
“大王,大王明察啊,”燕国使者继续磕头,“大王若是对燕国的所做所为不满,臣愿意以死谢罪,以祈求大王的饶恕,存我燕国的社稷,请秦王治罪吧。”</P>
“罢了,”嬴政说,“即使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燕国使者远道而来,朕怎么能杀了你呢?”</P>
“多谢秦王,”燕国使者磕头,“秦王英明。”</P>
“大王,”李斯站了出来,嬴政笑了,终于要进入正题了。</P>
“大王,臣以为应当先伐楚国,”李斯跪拜道。</P>
“大王不可,”尉缭首先站了出来,“我军新败于楚国,士气折损,况且楚国地形复杂,我秦国的部队难以发挥实力;更兼此地水网密闭,还有舟船之师,秦人大多不习水战,如此仓促与楚国开战,恐怕不利。”</P>
“大王,”昌文君也站了出来,“楚国的政治虽然不如秦国清明,但是世族坐享其利已久,必然不肯拱手让利于秦国,况且楚国在剩下的四国中最为强盛,与楚国交战要消耗大量的国力,不如先灭弱国,再徐图之。”</P>
“昌文君,说起来,当今的楚王,还是爱卿的兄长吧。”嬴政看着昌文君。</P>
“回大王,”昌文君说,“臣从小在秦国长大,从来没有到过楚国,况且臣的母亲已经还入了嬴氏宗族,臣从来都是秦人,臣的兄长也只有一人。臣之所言,都是为了秦国的利益,而非眷恋楚国。”</P>
“如此便好,”嬴政说,“李斯,你还要坚持吗?”</P>
“回大王,”李斯坚定的回答,“臣依旧坚持,当先伐楚国。”</P>
“你且说说,这是为何?”嬴政问道。</P>
“大王,”李斯回答,“我军新败于楚国,二十万人死于非命,家家皆举丧事,城中的白布麻衣都售尽了。失去了家人的秦国将士都铆足了劲,要向楚国复仇,所谓哀兵必胜,臣以为现在正是最佳适宜决战的时机,是士气最旺的时候。”</P>
“楚国的世族,虽然面临秦国之时,能够暂时的结成同盟,但是相互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各家的出力不同,损失也不同,看似同仇敌忾,其实有机可乘。”</P>
“楚国确实是现在剩下的国家中最为强盛的一个,因此也是最大的隐患,如果放任其不管,使得楚国寻觅到了良臣勇将,难保不会发生当年马陵之战的故事。因此,臣以为,应当先伐楚国,才能永绝后患。”</P>
“大王,”赵国的使者跪下,“大王,李大人说的有理。”</P>
“臣也以为李大人说的有道理,”齐国的使者跪下说,“当年先王正是仰赖孙子的计谋,而打赢了倍胜于齐军的魏武卒,我听说孙子的后人正在楚国隐居,日后恐怕必成祸患,还请大王三思啊。”</P>
“还有这等事,”嬴政笑了,“等朕攻打下楚国,可要好好见见这位人物。”</P>
“大王,”老典客站了出来,“大王啊,我们刚和楚国签订了协议,墨迹未干,这就要同楚国开战了吗?”</P>
“朕在协议上从来没有写过要停战,”嬴政说,“朕是看楚王偏居于寿春,有很多不便,因此将其旧都郢归还楚国,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P>
“哎呀,”老典客无奈,行礼后回到了队列之中。</P>
“大王,”隗状出来劝谏,“大王啊,您看看,如今这朝堂之上,支持您攻打楚国的,都是外国的使者,而反对您的才是大秦的官吏,他们之所以支持您的决定,只不过是想要自己的国家免遭灭顶之祸,而非真心为我秦国着想,这样的道理您怎么能不明白呢?”</P>
“大王,”李斯回答,“李斯也支持先伐楚国,但李斯虽然是上蔡人,此身所有的一切都是大王给的,一切也都是为秦国着想。”</P>
“你这哪里是为大王着想,”隗状直接说,“李大人恐怕更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立下功劳吧。”</P>
“丞相怎么能这样说话呢?”嬴政对隗状说。</P>
“是,大王恕罪。”隗状低头。</P>
“大王,”李斯回答,“丞相说的没错,臣之所言,有一部分确实也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但是,人性而好利,这难道有什么过错吗?我大秦采取军功授爵,来赏赐有功劳的人,这正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肯定了大家对于利的追求。</P>
“秦人之利,正是秦国之利,这种追求并非可耻之物,反而会推动国家的发展。丞相说的没错,李斯确实想能够得到灭楚的功劳,因此臣会用尽全力来实现这件事情,等到成功以后,大王能够得到楚国的土地和宝物,而臣也能得到应有的赏赐,如此两全其美之事,难道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P>
“好,”嬴政说,“李廷尉说的有理,若灭楚事成,你就是最大的功劳。”</P>
“是,”李斯行礼,“多谢大王。”</P>
“哼,”隗状摇摇头,“贪利而不知其辱,我大秦早晚败在你等手里。”</P>
“咳咳,”嬴政没有追究隗状的失言,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P>
“李爱卿说的有道理,”嬴政说,“朕欲采取李爱卿的计策,先伐楚国,敢问有何人愿为朕将兵啊?”</P>
“大王,”王翦出列,“只要大王愿舍六十万倾国之师,臣愿为大王征伐楚国。”</P>
“大王,”王贲也出列,“罪臣损兵折将,有辱于大王,愿自降三级,跟随父亲为大王征伐楚国,戴罪以立功。”</P>
“大王,”另一个不经常说话的人也出来了,嬴政看过去,发现是记史之官胡毋敬。</P>
“启奏大王,”史官说,“商王举七十万牧野之师而抗周,然而军队一旦倒戈,毁灭的是商之社稷,况且我秦国北有匈奴,西有羌氐,军队空国而出,恐怕对国家不利。”</P>
“将军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嬴政问王翦。</P>
“大王,”王翦回答,“楚国看似地形复杂,然而面积广大,各种地形都有,只要提前派出细作,总能探知可以展开军队之处。</P>
“楚国的权利是分散的,各家各族藏私兵者众,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相当的武装力量,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需要分兵多路的情况,非六十万人,无法应对楚国复杂的兵形,难以一战灭国。”</P>
“王将军说的有理,”嬴政其实并不安心,但是此时为了获得大臣们的支持,需要这样一个可行的方案。</P>
“大王,”蒙恬出来回报,“大王不必忧虑,匈奴人大多是在秋天来犯境,而现在还没有到夏天,西部则有李信带兵驻守以防羌氐,况且还有精锐的中尉之师留在大王身边,若有什么变化,臣等愿拼死守卫大王。”</P>
“好,”嬴政笑了,“那就有劳蒙将军了。”</P>
“承蒙大王厚恩,臣万死不辞。”蒙恬回答。</P>
“大王!”冯去疾也站了出来,想要说些什么。</P>
“好了,”嬴政挥挥手,“朕意已决,就依李斯的建议。”</P>
“是,”冯去疾无奈行礼,回到了队伍里。</P>
“王翦,”嬴政点名。</P>
“臣在,”王翦再次出列。</P>
“朕令你为主帅,举国之师供你差遣,即刻开始点军,攻打楚国!”嬴政说。</P>
“是,”王翦领命,“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