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兰陵之野(1 / 2)

“这位先生,你好打扰了,请问这里离兰陵还有多远啊?”楚国的郊外,一个布衣的士人向当地人问路。</P>

“快到了,一直朝前走,半天时间就能看到城墙了。”当地人告诉他。</P>

“多谢,”士人行礼,他继续往前走。</P>

“你这人真是的,驾车不长眼睛的吗?”大约走了一个时辰不到,士人在道路上遇到了一辆车,这辆车被几个乡民拦住了,车夫和车主被围在中间,被村民数落着,不知所措。</P>

“我真的没有撞到他,”车夫委屈的说。</P>

“胡说,”乡民不依不饶,“我亲眼看到你撞了我儿子,”乡民指着自己家的小孩说。</P>

“我勒住马了,”车夫说,“你看那个孩子自己玩的那么开心,怎么会有事呢?我真没撞到他。”</P>

“想抵赖是不是,”乡民一边说,一边打了小孩一巴掌。</P>

“哇,”小孩开始哇哇大哭。</P>

“你看,他都哭了,”乡民说,“就是你们撞的,赔钱,不然不许走。”</P>

这不是你打哭的吗?士人在一旁看着,有点无语。</P>

“看什么看,”乡民发现士人站在那看热闹,吼他,“凑什么热闹,快滚。”</P>

我看看咋了,士人心里十分不服气。</P>

乡民的重点还是在驾车的二人身上,没和他多话。</P>

“赶快,我们要的也不多,给我家小孩包个压岁钱,我们也还有事。”乡民说。</P>

“公子,这,”车夫看着自己的主人,一脸无助。</P>

“你们,吓着我了,”被叫做公子的人张嘴说话。</P>

他是不是有点结巴,士人心想,这个公子说话的节奏很奇怪,不过也不影响理解。</P>

“你个小结巴,找事是不是?”乡民指着公子说。</P>

“找事的,是你们,”公子继续说。</P>

“算了,不和你废话,”乡民仗着人多,就准备硬抢公子车上的行李。</P>

“我看,谁敢,”公子站在车前面挡着。</P>

“让开,”乡民一把推开他。</P>

“公子,算了吧,”车夫劝主人,“这荒郊野岭的,谁人多谁有理啊,咱们斗不过他们的。”</P>

“住手,”一旁围观的士人说。</P>

“你怎么还不走,”乡民看着士人,“没事干了是不是。”</P>

“不是,”士人说,他拿出一个牌子,“我是当官的,主要负责的就是管这种纠纷,刚才远远的看到你们拦路,我就已经要仆人回去带人了,你们识相一点就乖乖束手就擒,免得重罚。”</P>

“骗谁呢?”乡民不信。</P>

“大哥,”另一个乡民和他说,“他拿的这个牌子,交租的时候我见过,确实是楚国官吏的腰牌,万一是真的呢,还是不要多事了,咱们走吧。”</P>

“走什么,”为首的乡民不愿意,“这个被叫公子的一看就有钱,这不敲一笔下次等到什么时候。”</P>

“哎呀,有钱的多的是,”他的同乡劝他,“万一被官府抓了耽误了农事,今年的租税交不上来,不合算,走吧。”</P>

“给我等着,下次再见到和你们没完,”为首的乡民恶狠狠的说,然后带人走了。</P>

呼,士人长舒一口气。</P>

“官大人啊,多谢官大人,”车夫给士人跪下。</P>

“唉,我已经不是官了,”士人笑着扶他起来。</P>

“多谢,先生,搭救。”那个公子说,“您,叫什么?”他问。</P>

“在下李斯,小字通古。”李斯回答。</P>

“我,叫,韩非。”韩非自我介绍,“是,韩国的,公子。”</P>

“见过公子,”李斯说,“不知韩国的公子,远道而来,到这楚国的乡间做什么呢?”</P>

“我,在这里,很久了,”韩非说,“我,拜了,荀子,当老师,学习,圣贤知识。”</P>

“这么巧,”李斯说,“我也是来拜师的,正苦于找不到具体的位置呢。”</P>

“既然,这样,”韩非笑着说,“非,请先生,同乘,我带你,去见老师。”</P>

“好,多谢公子。”李斯行礼,然后登车与韩非同行。</P>

“你既然,不是官,”韩非问李斯,“那腰牌,是怎么,来的?”</P>

“我以前是,”李斯回答,“不过就是个小吏,在上蔡管管粮仓,没什么意思,我把工作辞了,来找荀子求学。”</P>

“既然,辞了,”韩非说,“腰牌,不用还吗?”</P>

“不用,”李斯说,“我们上蔡那边管理的挺混乱的,别说是拿走一个腰牌,县衙的桌子都能让贼偷了。”</P>

“这样的,吏治,”韩非摇摇头,“国家,不可能,强的。”</P>

“我也是这样想的,”李斯说,“所以这不是另寻出路来嘛。”</P>

二人聊着天,来到了荀子在兰陵的住所。</P>

“师傅,”韩非带着李斯去找荀子,“有,新人,来,投奔。”</P>

“嗯,”荀子点点头,“叫什么?”他问李斯。</P>

“回老师,学生名叫李斯,字通古,”李斯回答,“这是两条干肉,献给老师当学费。”</P>

“哈哈哈,好,来,收下,晚上给大家煮了吃了,”荀子吩咐其他徒弟。</P>

“这么客气,”一个徒弟来拿肉,“老师不讲究这个的,你能来拜师,只要不是实在没有礼貌的人,老师不会拒绝的。”</P>

“唉,师兄这是哪里话,”李斯说,“不要,是老师有教无类,不拿,不就是我李斯,不懂得尊重老师了吗?礼数还是要尽到的。”</P>

“好好好,”荀子笑着说,“非啊,既然是和你一起来的,就让他和你一起住吧,你多照顾照顾这个师弟。”</P>

“是,”韩非回答,“弟子领命。”</P>

“师兄,”韩非带着李斯去住的地方,一边走,李斯一边问,“这荀夫子,平时都教些什么?”</P>

“你,连老师,教什么,都不知道,”韩非说,“就来,投奔了?”</P>

“我这不是看他有名气嘛,”李斯回答,“以后出去和人说,我是荀子的徒弟,孔子的徒孙,那多响亮。”</P>

“如果,老师的学说,你完全,不感兴趣,怎么办?”韩非问李斯。</P>

“我兴趣挺广泛的,应该不会,”李斯告诉韩非,“而且,这里应该也有不少书,我也可以自学。”</P>

“你也,真是,心大。”韩非说。</P>

“其实也没有,我心态挺不好的,”李斯和韩非说,“唉,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老师平时教些什么啊。”</P>

“荀夫子,学问高深,”韩非回答,“儒道法墨名阴阳,甚至农医都要讲的,我一时半会和你说不清楚,你慢慢学就是了。”</P>

“好,”李斯说,“师兄,真是个做学问的人啊,说起这些东西,可是一点也不打结。”</P>

韩非有点不好意思,他脸红了,单手捂住了嘴。</P>

“恩公,”刚才的车夫叫过李斯,“公子挺不乐意人家说他的口疾,您以后别提这个了。”</P>

“这样啊,抱歉,”李斯赶紧赔礼。</P>

“没关系,”韩非松开手,“我,习惯了。”</P>

“是我不对,”李斯说,“这样,下次再有人笑你,我上去打他一顿,就当是赔礼道歉,你看怎么样。”</P>

“哈哈哈哈,”韩非笑了,“不要吧,只是,说说而已,打人,多不好。”</P>

李斯的兰陵生活开始了,不过和他想的不太一样,因为来到这里之后,他发现他要做的不仅是读书,还有种地。</P>

而且是每天上午都要去耕作,晒了几个时辰的太阳下午来学习,每次都觉得昏昏沉沉的,听着听着就要打瞌睡,还因此被点名训斥过。</P>

荀子曾经在兰陵当过县令,在这期间积累了一些薄产,置办了一些田舍。</P>

来这里学习的子弟要一起耕田,由一个大弟子统一管理土地收入,有学生自愿捐什么东西也是统一管理,供所有学生吃穿度用,不额外收学费。</P>

种地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虽然李斯来的时候已经过了最忙的春种,但也有一些日常的除草之类的杂活要干。</P>

李斯原先虽然只是做吏,收入微薄,但是比种地还是好上许多的。因此刚开始的时候,非常的不适应。</P>

韩非看起来倒是没有什么不习惯的,每次下田的时候都是和其他弟子一样的干活。</P>

“我说非兄,”李斯问他,“你不是韩国的公子吗?干这农活,不觉得累?”</P>

“我,不觉得,”韩非告诉李斯,“楚国,土地,比韩国富饶,地,要好种许多。每次,耕作的时候,我就会想,假如,韩国的土地,也是这样,就好了。”</P>

“这样啊,”李斯放下手中的活,找了地方坐下,远远的看到荀夫子自己也在劳作,并没有老师的架子。</P>

“我说荀子怎么对农学这么精通,”李斯说,“原来圣贤也是要种地的。”</P>

“老师,这是,身体力行,”韩非子说,“他想,告诉我们,农为本。”</P>

“种地,收入太少了,”李斯说,“要我说,荀夫子想要挣钱,办法还不多?出几本书拿去齐国卖一卖,或者找徒弟收点学费,哪一个不比种地来的快。拿这些钱来买好吃的,不知道能买多少。”</P>

“你说的,虽然,有道理,”韩非对李斯说,“可是,人可以,不看书,也可以不学习,却不能,不吃饭。如果大家,都去从事,不能生产,粮食的工作,那只会,导致农业荒废,万一遇到天灾,或者战争,要饿死,许多人的。”</P>

“地总会有人种的,”李斯说,“没必要人人都去务农吧。”</P>

“斯兄,”韩非说,“你觉得,种地,辛苦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