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容不下她,她便跟随赵姬来到了秦国。</P>
秦国倘若容不下她。</P>
她也可以带着赵姬,前往别国。</P>
普天之下,总有容身之地。</P>
至于大秦的颜面。</P>
哼,与我何干?</P>
咸阳城,一处老宅内。</P>
韩地豪门相聚一起。</P>
谈论着今天发生的事情,以及小报。</P>
“好一个以诸夏之名,讨伐不臣!”老妪将小报拍在桌子上,“她秦国凭什么能代表诸夏?”</P>
中年妇人轻摇蒲扇,仰躺在榻上,“此乃攻心之计也。”</P>
“恩伯,何以见得?”老妪询问道。</P>
叫做恩伯的中年妇人坐直身体,蒲扇轻点,“出此计之人,善攻人心。倘若此次讨伐功成,那便坐实秦代表诸夏之名头。长此以往,百姓知秦而不知诸国,虽不称帝却已坐稳帝位。”</P>
恩伯咂巴几下嘴,“妙啊,尤其借蛮夷之势与这小报之便利,宣扬而出。简直浑然天成,无懈可击。”</P>
“哼,恩伯此言差矣。区区见不得光的手段,如何上得了台面?诸国只要不承认秦代表诸夏,秦又有何计?”</P>
“哼,不承认?”恩伯有些不屑,“诸国可有小报?”</P>
她捏起一张小伯,“此重一钱,可飘扬四方。百姓人人皆可得之。国君不承认,百姓呢?再者,小报有言,秦为百姓报仇,以诸夏之名,讨伐不臣之蛮夷。此乃正义之举。你一句不承认,只会自取其辱。”</P>
恩伯长叹一口气,“其实真正的杀招,在不臣二字上。”</P>
蒲扇指向不臣二字。</P>
“这是以帝之名,讨伐不臣之人。对付蛮夷,不必多言。”</P>
蒲团指向不臣后面的蛮夷二字。</P>
“可如果这二字换成了诸国,情况就不同了。诸国莫名其妙成了反贼。秦讨伐诸国,便是正义之举。而诸国,则成了不义之师。如此,军民之心尽丧。”</P>
谁掌控话语权,谁就是正义。</P>
古往今来,亘古不变。</P>
秦讨伐蛮夷,便是以诸夏之名。</P>
如果讨伐成功,诸国百姓皆欢颜。</P>
但这也在百姓心中,强行植入了秦便是诸夏代言人的名头。</P>
假如有一天。</P>
秦以诸夏之名,讨伐不臣之楚,或者不臣之魏。</P>
估计就算说出那句‘我蛮夷也’,在大义上也站不住脚。</P>
而是会起反作用。</P>
至于不承认。</P>
以诸夏之名,讨伐蛮夷。</P>
乃是正义之举,谁敢不承认,谁又能不承认?</P>
又凭什么不承认?</P>
当然,一切的前提,在于秦国与蛮夷之战,能够获得胜利。</P>
经过恩伯阐述,众人陷入了沉默。</P>
恩伯继续说道:“听卖小报的报童所言,这小报的内容乃今日我等所见的王妃所着。这个王妃,手段了不得。怪不得为了取胜,甘愿将领土送予我们。他这是舍弃了草原贫瘠之地,换来一个海阔天空。亏我等还沾沾自喜,以为占了什么便宜……。”</P>
一名老妪听到恩伯的话,重重的咳嗽一声,“恩伯,勿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P>
恩伯环视四周,见众人愁眉不展,抱歉的行了行礼。</P>
坐回位置,前摇蒲扇,闭目养神。</P>
老妪看向众人,“此前不知其厉害关系 我等方才同意赵姬提出的投资。如今听恩伯阐明要害,我等又怎可助秦?暴秦伐韩,致使韩国沦丧,百姓悲苦。我等乃有志之士,又岂能静看秦害诸国?”</P>
有人开口询问,“老先生的意思是?”</P>
闭目养神的恩伯,不经意流露出嘲讽的笑容。</P>
说得如何冠冕堂皇,终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P>
虚伪。</P>
恩伯很看不惯这些遗韩贵族立牌坊的做法。</P>
凡事以大义之名,将龌龊粉刷得富丽堂皇。</P>
这太过于虚伪。</P>
但看不惯,归看不惯。</P>
不妨碍她这个同样是遗韩贵族的人,与这些人进行利益捆绑。</P>
老妪听到提问,沉思了一会,“明日我等就跟赵姬说,银钱不足,取消投资。”</P>
“不可。”恩伯睁开双眼,“此举无疑是自寻死路。”</P>
“恩伯有何见解?”</P>
“如今小报已出,秦国骑虎难下,必伐蛮夷。若我等此时毁约。秦国便可将罪责怪于我等头上。”</P>
恩伯手指一些今天在城墙上露脸的人,“到时,无论是为了消民怨,还是为了军资,秦尽可堂而皇之的取我等性命,霸我等钱财。到时我等将无处申冤。”</P>
“这……。”老妪犯起了难。</P>
她们与秦国一样,都骑虎难下了。</P>
秦国必须要伐蛮夷,否则失信于众人。</P>
而她们也必须得出钱支持。</P>
无论乐不乐意,都无法改变。</P>
乐意,自然皆大欢喜。</P>
如果不乐意,恐怕这钱上,就得沾染点人血。</P>
有个壮妇人气不过,猛得拍了下桌子,“这个赵姬,当真歹毒。从一开始就想害咱们!”</P>
“错已铸下,该如何弥补?”</P>
伯恩用蒲扇拍了拍脑袋,“我等如今算是上了贼船。投资是必须要投的,虽未细数数,可今日投资的千人队,最低也有二百支,也就是二十万大军。蛮夷再如何强横,又怎能抵御二十万大军呢?除非……。”</P>
老妪反应过来,“你的意思是,让魏楚二国给秦使绊子?这倒也算一计。有魏楚二国协助,应该能改变这场战争的胜负。”</P>
伯恩摇了摇头,“不可。此次秦占据大义,魏楚二国如果在这个时候攻伐秦国,徒增诟病,落人口舌。再者,如果秦输了,我等的钱财,岂不是打了水漂?”</P>
“难不成要坐视秦日后用诸夏之名,为非作歹?”</P>
“这也是我觉得头疼的地方。王妃所言的投资之法,已经将我们彻底绑在了秦国这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等要么期望秦能胜,获得封地与利益。要么期望秦一败涂地,可若是如此,咱们将一无所有,到时该如何复辟韩国?难道指望魏楚二国?”</P>
壮妇站起身,“依我所见,倒不如期盼着秦胜。咱们如今是亡国之臣,秦国这个大敌,理应让魏楚头疼。咱们则在草原之地,慢慢发展,缓缓图之。也许魏楚秦三国乱战,我等还能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仅能复辟韩国,还能主宰天下。”</P>
壮妇的言语,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P>
与其损自身利益,去解魏楚之忧。</P>
倒不如抓住机会,发展自身。</P>
伯恩摇了摇头。</P>
不同与谋!</P>
这些粗鄙莽妇,完全不知道什么才是韩国复辟的根本阻碍。</P>
真正阻挡韩国复辟的,是强大的秦国。</P>
只有秦国衰败,韩国才能真正获得复辟的机会。</P>
她看向主位的老妪。</P>
眼神内夹杂着无奈。</P>
欲成大事,最忌讳分歧。</P>
可现在已经出现了分歧的苗头。</P>
有的人希望秦胜,而她这样的聪明人希望秦败。</P>
老妪自然看明白伯恩眼神中的意思。</P>
她咳嗽一声,“诸位且安静。无论秦胜,还是秦败,对于我等而言,都不是一个好事。不如选一个折中的办法。”</P>
“是何折中的办法?”</P>
“我等密信魏楚,只要她们答应帮助韩国复辟,我等就暗中作梗,想办法让秦败。如果魏楚不答应,或者秦未败,咱们就占据草原之地,徐徐图之。诸位以为如何?”</P>
“言之有理。”</P>
众人纷纷赞同。</P>
就连伯恩也连连点头。</P>
现如今,这个办法貌似是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