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赵高(1 / 2)

赵姬的话,让卓子央满是疑惑。</P>

完全不明白赵姬在说什么。</P>

她将视线放在臻马的身上。</P>

想要臻马能够提醒她。</P>

臻马对此事避之不及,岂会当着赵姬的面,提醒赵姬。</P>

就连帮卓子央说两声好话,也是不敢的。</P>

她连忙朝着卓子央摆手。</P>

示意卓子央勿要看她。</P>

这一举动,皆数被臻义看在眼里。</P>

她当即用胳膊肘撞了一下臻马。</P>

示意臻马勿要有其他动作,以免惹祸上身。</P>

害得臻氏一族也牵扯进去。</P>

她可不想沦为这冰冷刺骨的湖里,那些赤条条,等着被宰的鱼。</P>

赵勋玩味的看向臻马。</P>

眼神在臻马的脖颈处游走。</P>

曾经,臻马拜赵姬为主的时候,她便说过。</P>

若是臻马敢有二心。</P>

便取下臻马的首级。</P>

饮了一口酒壶里面的茶水。</P>

她很乐意履行曾经的话。</P>

半天不见卓子央等人应声,赵姬冷笑一声,“看来有些人不想和我好好聊聊。”</P>

他俯视着大同商行的众人,声音淡漠,“没关系,我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可以等到有人想跟我好好聊聊。”</P>

赵姬虽然说的云里雾里。</P>

让许多人不明白赵姬究竟是何用意。</P>

但有些人知晓。</P>

不仅仅只有岸边的官员知晓。</P>

那些在湖里的管事,也有一些人听闻赵姬的话。</P>

脸色瞬间一变。</P>

忐忑不安的看向四周。</P>

这些人的反应,自然被赵姬注意到了。</P>

但他并没有选择将这些人揪出来。</P>

而是装作没看见。</P>

继续若无其事的钓着鱼。</P>

这是一次警告。</P>

警告某些人,什么事情不能伸手,什么事情可以伸手。</P>

他可没有功夫,一直为这些人擦屁股。</P>

也没有那个善心,为这些人背黑锅。</P>

再者,也无法保证那些脸色异常者,皆是参与此事之人。</P>

更没办法保证,只有这些人。</P>

鱼儿咬钩,赵姬拉起鱼竿。</P>

将钓上来的鲤鱼,放进湖里,“好好想想,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再说话。”</P>

于此同时。</P>

书房内。</P>

“公子。”一名小宦官朝着嬴政微微躬身。</P>

嬴政没有理睬此人,而是踩着木梯,从书架上取下竹册。</P>

待走下木梯后,方才轻声开口道:“说。”</P>

“殿外来了一个叫做赵高的小宦官,想要见公子。”</P>

“赵高?”嬴政看着竹简,头也不抬,“她是何人?”</P>

“据那小宦官所说,她是王妃派来,给公子传个口信。”</P>

嬴政神色一顿,喃喃自语,“父亲…。”</P>

她继续翻着竹简,仿佛刚刚的停顿,只是错觉。</P>

“让她进来。”</P>

“诺。”</P>

不一会,赵高步入书房。</P>

她的面容上,带着不韵世事的稚嫩。</P>

眼神好奇的扫视着四周。</P>

嬴政头也不抬,“父亲要你传何信?”</P>

赵高似是没有听到,继续好奇看着书架上的各式竹简。</P>

领赵高进来的宦官,见赵高没有回话。</P>

重重咳嗽一声。</P>

赵高这时才反应过来,连忙朝着嬴政拱手行礼,“臣赵高拜见大王。”</P>

这一句大王,让嬴政抬起头,看向赵高,“政尚未登基,呼我大王,颇为不妥。”</P>

赵高连忙反应过来,吓得跪在地上,“公子恕罪,小人不知礼数,还望公子宽恕小人。”</P>

嬴政继续低着头,看着桌上的竹简,“无妨。政不喜下跪。你先起来。”</P>

“多谢大…公子。”</P>

“大公子?”嬴政一笑,“这个称呼倒也没错。说吧,父亲要你来传何言?”</P>

“回禀公子,王妃要臣转告您。此事无需公子操心,定然会给公子一个满意的答复。”赵高将赵姬要她转告嬴政的话,缓缓向嬴政说了出来,“还有,王妃要大王想一想,该如何治理韩地。王妃言,拿下韩国,仅仅是个开始,也是最简单的。真正困难的是让韩人习秦文,说秦语,认同与融入秦国。”</P>

“认同和融入秦国?”</P>

嬴政抬起头。</P>

她何尝不知道,此为难事。</P>

这些天,整日翻着百家学说的着作。</P>

就是为了从百家学说之中,找到能够让两国彻底融为一体的办法。</P>

可是,翻阅所有的书籍。</P>

都没人可以告诉她,应该如何去做这件事。</P>

唯一能提供一点帮助的,只有赵姬的那句,因地制宜,让韩人管理韩人。</P>

这是一个好办法,但嬴政并不认同。</P>

所谓因地制宜,让韩人管理韩人。</P>

只是单方面的对韩让步。</P>

以此假装双方融为一体。</P>

但实际上,你过你的,我过我的。</P>

在以后,双方之间的分裂,不仅不会消弭。</P>

反而会越来越大。</P>

若是有心人再稍加利用。</P>

韩国将还是那个韩国,秦国也会是那个秦国。</P>

到时,依旧需要流血,方能解决此事。</P>

也许这个因地制宜,让韩人治理韩人是一个好办法。</P>

但不适合现在。</P>

也并不是嬴政想要的办法,更无法达到嬴政想要的结果。</P>

嬴政想要的结果,只有一个。</P>

从根本上,彻底灭亡韩国。</P>

让原本的韩人提到国家,唯一想到的,只有秦。</P>

而不是韩。</P>

更不会有韩人,拿着韩国遗民的身份,去跟秦人掰扯什么恩怨。</P>

也许,这需要老一代韩人的彻底灭亡。</P>

以及长达数十年的宣传与努力,才能做到。</P>

嬴政脑海里,其实有一个办法。</P>

但这个办法一旦推行。</P>

将会有很多人死。</P>

也会让秦国不可避免的陷入动荡。</P>

如果真的要按照那个办法来。</P>

她会暂时放弃融合。</P>

利用战争,死上一批人。</P>

待一统天下后,让其余六国再死上一批人。</P>

焚烧那些不利于融合的书籍。</P>

毁灭各国的文字与文化。</P>

强推融合。</P>

一旦这么做,或许她会成为被别人唾骂的暴君。</P>

秦国也会因此而动荡。</P>

但她有必须要这么做的理由。</P>

这会是一场豪赌。</P>

赌秦国的国运,能够承受得住反噬。</P>

赌她能够压得住动荡。</P>

一旦成功。</P>

等到几十年后,甚至一百年后。</P>

所有的百姓,将皆是秦国之子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