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退让换来的盛世(2 / 2)

永乐年间,由于明朝政治重心北移,明朝对东北的控制也空前加强了。</P>

1403年明成祖派遣明张斌到奴儿干(特林)招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女真族部落首领相继到北京朝觐。</P>

之后,永乐帝册封了奴儿干、建州等十卫,各女真族的首领为这些卫所的长官。</P>

1409年,明朝鉴于奴儿干“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于是决定在此设立奴儿干都司。</P>

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P>

1411年,明朝派遣宦官亦失哈等率一千多军队和25艘船只沿着黑龙江护送康旺赴任。</P>

这标志着明朝对黑龙江流域的统治正式建立。</P>

永乐年间,明朝在黑龙江地区设置了东西两条驿站线路,以保证传递文报,运送官军和贡赋等。</P>

这两条线路,一条是“海西东水陆城站”,从黑龙江双城出发,沿着松花江、黑龙江到达奴儿干都司。</P>

另外一条是“海西西陆路”,从肇州起,经松花江、洮儿河往西到达满洲里地区。</P>

明朝还在松花江上建立了造船厂,当时的辽东都司长官刘清曾多次在此督造船只,有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可以证明。</P>

1413年,明朝在奴儿干建立了永宁寺,以“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P>

后来永宁寺被毁,于1433年又重建。现在永宁寺虽然被毁。</P>

但有《敕修永宁寺记》《重建永宁寺记》两碑藏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P>

这是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经营的证据。</P>

然而,明朝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基本停留在羁縻的状态,并未纳入行政管辖。</P>

在政治上,奴儿干都司之下的各个卫所都是册封给当地的女真族首领,并未派遣官员来担任。</P>

在经济上,明朝和女真族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存在,女真族和内地的民间经济联系难以建立。</P>

在文化上,明朝并未在黑龙江流域修建学校,这和明朝在西南土司设立宣慰司学有明显的区别。</P>

因此,明朝对黑龙江的控制是薄弱的。</P>

1433年,亦失哈去世后,明朝再也没有派遣官员巡视奴儿干都司。</P>

1434年,奴儿干都司撤回了辽东,标志着明朝对黑龙江的控制基本消失。</P>

朱瞻基时期,明朝全面采取了收缩的政策,撤销了交趾布政使司,内迁奴儿干都司,放弃下西洋,同时对蒙古也放弃了征伐。</P>

朱瞻基丢掉了大明的两片领土,仁宣之治是建立在不断收缩战线上的。</P>

朱祁镇也是胆小,既然给辽东派了可以取代布政使的巡抚,何不把辽东变成一个省呢。</P>

不过,朱祁镇没做的事情,朱祁钰准备做了。</P>

无论是南洋还是奴儿干都司,打下来不难,难的是后续的治理。</P>

既然辽东缺人,那就用南洋的人来填补。</P>

当然,不能一下子拿下奴儿干都司,那样会耗费更多的精力。</P>

先把现有的辽东改为省,然后填补人口开荒屯田。</P>

等辽东有了起色之后再向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