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粮食危机,朱祁镇叫门(1 / 2)

朱祁钰打定主意,他就是不回去,让皇叔襄王去监国。</P>

等朱祁镇叩关的事情传开,襄王朱瞻墡到北京就有好戏看了。</P>

京城,本仁殿</P>

一众大臣和孙太后再次商讨退敌之策,之前商量的只是大概的办法。</P>

“陈阁老,守卫京城的事如何了?”</P>

孙太后关心京城守卫,刚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深被人抱着坐在她旁边。</P>

“启禀太后,已经安排得差不多了!”</P>

内阁次辅陈循闻声赶紧出列,如今,整个大明的事几乎都压到他头上了,可他又不能决断。</P>

“启禀太后,京中粮价暴涨,六月份一石一两三钱,现如今却一石四两五钱了,臣担心继续下去,会引起京城百姓慌乱。”</P>

内阁辅臣商辂俯首说道,京中粮食短少,再涨价百姓哪买得起。</P>

百姓买不起就会暴乱,影响京师守卫。</P>

眼下正是关键时刻,不能出乱子。</P>

“于侍郎上次不是说过要漕运总督立即给京师送粮吗?落实得如何了?</P>

还有,通州粮仓不是有一些粮食吗?赶快运到京城来啊。</P>

这些事情还要哀家亲自过问吗?”</P>

孙太后生气了,粮食是大事,事关京城安危,她绝不允许有人捣乱。</P>

“启禀太后,是商户趁乱涨价导致京城粮价暴涨。</P>

通惠河堵了,船只没法到达京城!</P>

如此一来,通州的数百万石粮食只会便宜了瓦剌。”</P>

兵部左侍郎于谦闻言出列,解释了一下原因。</P>

漕运哪有那么快,漕运衙门要筹集粮食,再装船才能运到天津。</P>

然后用马车拉到京城。</P>

“启禀太后,为避免通州数百万石粮食被敌军所得,臣建议一炬覆之。”</P>

高谷觉得一把火烧了更省事,这样不会便宜也先也。</P>

“启禀太后,臣以为不妥。</P>

可以将通州存粮作为北京驻军一年的军饷,然后让各地官军自己去运。</P>

这样一来,粮食保住了,同时也解决了驻军的粮饷问题。”</P>

工部左侍郎周忱觉得反正要发军饷,不如把通州的粮食当军饷发给京畿的驻军。</P>

这样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京畿驻军一年的军饷不用考虑了,通州数百万石粮食也不会便宜了也先。</P>

“启禀太后,臣以为不妥,我们不能只考虑京畿驻军。</P>

守卫京师最主要的是京城百姓有粮食,不会捣乱。</P>

随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把粮食弄进京城。”</P>

胡濙觉得通州的数百万石粮食要全部运进来做不到。</P>

但只要能够运进来一半或三分之一,京城的粮食就不愁了。</P>

“传令京城商户,把粮价降下来,如有不从者,直接斩首示众,抄家诛九族。</P>

另外,立即命人疏通通惠河,把通州的粮食尽数运过来。”</P>

孙太后很果断,谁要她不好过,她就要他九族不好过。</P>

只要通惠河疏通了,通州粮仓的粮食就能运进京城,京城就不用为粮食担心了。</P>

“臣等遵命!”</P>

一众大臣纷纷领旨。</P>

“启禀太后,京中粮食不足十日,皇上北征京仓所有的粮草,通州的粮食必须尽快运过来。</P>

不然十天之后,京城就无粮可食了!”</P>

内阁辅臣商辂再次出列,通州有八百万石粮食,足够京城食用一年,可想要运进京城不容易啊。</P>

现在,皇上北狩,太子又小,又没人监国,只能请太后做主了。</P>

“商阁老,此事不是已经有安排了吗?”</P>

孙太后不悦,把通惠河疏通就能把粮食运过来就行,怎么看起来十分艰难。</P>

“回太后,疏通通惠河了,通州的粮食也不一定能运过来。”</P>

商辂不敢说太清楚,会得罪很多人。</P>

“有人阻拦?”</P>

孙太后已经猜到,有人在阻拦通州粮食运到京城。</P>

只要粮食运不进来,京城的粮价就降不下来,背后的人就有钱赚!</P>

“通州粮食必须进京城,不容有误。</P>

文渊阁拟旨,但凡有阻挠者,无论是谁 ,斩立诀!”</P>

孙太后沉着脸,这群人实在欺人太甚,在如此重要的时刻,还想着自己的钱袋子。</P>

“太后,这…恐怕不好,皇庄也掺合其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