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明军里的一系列长管火炮虽然性能有所缺陷,但是用是肯定能用的,尤其是红夷火炮,这东西作为守城火炮的话,却是非常不错的,此外明军也仿制了周军里的一系列青铜火炮,江南督标装备的三斤青铜野战炮和五斤青铜野战炮,性能上并不比周军的同系列火炮差。
火绳枪,人家也有,而且也是有样学样学着周军的火绳枪装备刺刀,甚至连口径都差不多,周军用十五毫米的火绳枪,他们现在仿制的火绳枪也是十五毫米口径的,他们也不去折腾为啥要用这口径的火绳枪,为啥要在火绳枪上弄个刺刀。
但是对面的伪周贼军都这么用,他们跟着用就是了。
盔甲方面,明军也好,而且不少!
就连臼炮和开花的那,明军也是有的,湖口战役里,人家明军炮兵部队就一度搬出来了十几门臼炮进行炮击呢。
基本上,周军里有的武器装备,对面的明军也都有,而且有一些性能并不差。
但是明军为啥还节节败退?
因为明军虽然有这些武器装备,不代表大规模装备啊……
明军在九江城里部署的长管火炮,一共也就二十多门而已。
在湖口战役里,明军方面动用的野战炮只有嫡属于江南督标的野战炮兵营,刚好十八门,一门不多,一门不少!
这火炮都如此了,其他新式的火绳枪以及传统的盔甲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
尤其是盔甲这东西,前排长矛手用的全身重甲几十两银子一套呢,他们这些将领们根本就舍不得给这些大头兵们装备这么昂贵的装备。
撑死了也就配发一个普通的半身铁甲,后排的随便给个棉甲就完事了。
这,说的可是新标军!
至于营哨兵,卫所兵,除了军官和极少数亲兵,家丁之流外,普通士卒别指望有什么铁甲了。
别说铁甲了,棉甲都不给你,连长矛和腰刀之类的都不会给你太好的。
周军每一次战役过后,都能缴获大量的腰刀长矛等冷兵器,而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回炉的,周军甚至都不会拿来给守备军装备,也不封存,往往就直接回炉当原材料了。
就是因为缴获的这些武器质量太差,缴获的腰刀、矛头,基本都是铁刀、铁矛头为主,很多已经是锈迹斑斑的,弯弯曲曲……
所以,别看明军啥先进武器都能仿制出来,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装备多少……
原因是什么?
还能啥原因啊,没钱呗!
至于为啥没钱,这就是个大问题了,三言两句说不清楚。
现在安庆一线的明军也是和其他的明军差不多,这城内的明军里也有主力部队,而且不少。
仅仅是新标军就有大几千,营哨兵也有一两万呢。
然后还有一些炮灰卫所兵,临时征召的青壮,总兵力也是有三四万人的。
他们的装备也不错,临江一侧的大型炮台部署有十几门重型的红夷火炮呢,这些火炮也是可以直接调转方向面向陆地炮击的。
此外城墙上也构筑了多个炮台,可以封锁多个方向。
然后明军的整体布防,其实也不是孤零零全部龟缩在安庆城内,这守城作战并不是这么打的。
就和之前明军防守九江一样,守的不仅仅是孤零零一个九江城,而是同时布防九江城、梅家洲、湖口,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
安庆的防御体系也是如此,整个防御体系其实严格上来说,应该是从北边的潜山再到安庆城西北边的一片丘陵山区,也就是观音港一带,再往南是石门湖沿岸地区,一直到长江。
长江里有铁锁浮桥,再往前则是黄石矶的明军营地,往后则是马料湖、高桥湖、升金湖之间的一片狭窄陆地区域布防,明军从黄石矶撤退之后,其明军骑兵就是部署在这一方向。
至于为什么部署在这个方向,因为周军如果要继续沿江东进的话,最好就是走这一片,要不然的话,就只能走南边的山地丘陵了。
升金湖和长江夹着的这一小片陆地,勉强来说也能算是战略要冲了。
当然了,周军其实也可以不走这里,完全可以直接走升金湖南面,大不了多翻几座山头而已。
那地方毕竟只是丘陵,并不是大巴山、秦岭那种不可跨越的高山峻岭,走起来是不如平原平路,但是顶多就是费点时间而已。
明军之前在安庆一线的防御体系,是由多个战术节点连接成的。
不过现在吗,这一连串的战术节点已经是被废掉了大半。
东流城被攻占,黄石矶被攻占,如今连升金湖和长江之间的这一片小开拓平地,也就是安庆城长江南岸陆地都已经是被周军所攻占。
长江南岸的明军只能退守升金湖以东地区,嗯,只剩下骑兵了,至于步兵和炮兵早就跑了,那里还有胆子在这里继续待着啊,也就是明军的骑兵仗着自己的机动力不错,继续在升金湖以东的贵池地区待着,但是也没说想着硬抗伪周贼军,只是想要玩袭击后勤补给线,拖延周军东进步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