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把重量比较轻,可以直接机动作战十八斤的臼炮直接下方到各混成旅,在每个混成旅里增设一个臼炮营,各配属十二门的十八斤臼炮,和旅属野战炮兵营里的十二门三斤野战炮、六门七斤或九斤野战炮一起,共同构成了混成旅的重要火力。
至于更小的九斤臼炮,这玩意现在已经是直接配属到步兵营了,每个营都配属两门。
这种独立攻城臼炮营,基本没有机动作战能力,一般都是用于攻城作战或者城池防御作战的时候使用。
往北边的襄阳、郧阳摆上一个这种重型臼炮营,能有效的加强当地的防御力量。
毕竟如今周军在北线的战略就是执行战略防守,依托郧阳、襄阳这两座坚城进行防御,把敌军抵抗在江汉平原以外,扼制敌军沿着汉水南下。
因此适当的加强襄阳城的防御力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了直接增援了一个重型臼炮营外,还适当的补充了一批技术装备给北边的几支部队,比如火枪、野战炮、盔甲等等。
尤其是盔甲补充的比较多!
这主要是得益于大周王朝获得了大冶这个主要产铁地区,让大周王朝获得了大量的铁矿石,继而能够加工出大量的铁料。
这有了铁料,以大周王朝现在这种半机械半手工,采取粗放式流水线模式生产的兵工厂来说,那么大批量制造盔甲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毕竟周军批量生产的盔甲,乃是棉铁甲为主,更准确的说是布面铁甲,外层是不料,里面是铁片,这些铁片通过铆钉固定在布面上。
这种铁甲其实没啥特殊的,就是铁甲的一种,有点类似于鳞甲或扎甲。
只不过周军最近几个月改善了盔甲的铁片的面积,很简单,就是把单片铁甲的面积加大。
为啥?
这除了加强防护性能,节省重量外,其实主要还是为了降低成本。
因为这些铁片是需要连接在一起的,甭管是铆接还是直接用绳索绑,你都得给它开个孔,然后这些铁片造出来后还需要修毛边,要不然割手啊……
而盔甲上的铁片,可不是什么软铁,而是钢,哪怕是质量非常渣的钢,但那也是钢片啊,你要在钢片上钻孔磨边,这工作量可不小。
所以加大铁片面积,可以有效的减少加工盔甲的工作量。
但是这大面积盔甲也不是那么好造的,难度比较高,同时技术有限的情况下,相当多一些工序依旧需要工匠们手工操作。
比如冷锻成型,这玩意暂时就需要人工自己搞,不能直接扔到模具了让机械直接搞,但是,周王朝大量采用的水力机械设备,依旧节省了工匠们的大量工作量,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廉价加工大面积曲面盔甲甲片奠定了基础。
要不然的话,周军可不会玩这种大面积甲片的铁甲的,虽然各种好,但是非单纯靠人工折腾的话,所需要的工时是周王朝无法接受的。
如今嘛,采用了水利机械,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之后,才算是取得了一种新的平衡,甚至还要更便宜一些。
毕竟盔甲的最大成本就是甲片本身!
这除了材料钱外,就是加工的费用了。
材料现在有了大冶这个钢铁产地后,又有着大冶矿务公司的大规模采矿炼铁后把成本逐步降低了下来。
而加工嘛,大周王朝老早就开始采用各种乱七八糟的机械设备了,虽然这些机械设备是水力为动力,或者干脆就是蓄力乃至人力。
但是这些机械设备的大规模应用,依旧大幅度的提高了大周王朝兵工厂的生产效率。
这也是周军能够持续不断的装备各种枪炮盔甲的缘故,这是大周王朝的几家兵工厂生产能力在不断的提升。
而且这成本可比明王朝那边用手工打造低多了。
比如同样一套重甲长矛手装备的全身棉铁甲,一整套在内明王朝那边至少也得三四十两银子。
而大周王朝这边呢,军方向数大兵工厂采购,采购价只有十八两银子。
这说的还只是价格呢,还没对比双方的质量,大周王朝的兵工厂的质量控制,可比明王朝那边的人工作坊强多了。
而且周王朝的盔甲,普遍开始采用较大面积的甲片,较大面积下,可以在相同重量下把甲片的厚度做的更厚,以获得更好的防护性能。
同等重量下的周军盔甲,比明军盔甲要具备更优秀的防护性能,更低的成本!
这也意味着,周军装备盔甲以及其他枪炮等武器装备,所需要的费用比外界想象的要更低。
至少,绝对没有明军那边的高级文武官员猜测的那么高,要不然的话,就算大周王朝捞钱能力再强,也养不起十万大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