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玉回了家,便心情激动地坐到窗前给宋嘉言写回信。告诉他那些花草的近况,哪株开花了,哪株长叶子了……还有游戏社的发展情况,不知不觉便洋洋洒洒地写了好几张纸。等墨迹干涸,折好收到信封里,封上朱漆之后方才想起,这信,是要往哪儿送呢?
宋嘉言在信上说看到了“蒌蒿满地”的景致,那只能说明他在南方,南方这么大……而且信从南方送过来,少说也该有大半个月了吧,如今说不定都已经不在南方了。温玉看着信哂然笑笑,自嘲地想,真是昏头了,这么大的人,居然做这么傻的事情。于是将信收到抽屉里,便不再论。
炎炎七月过去,马上就是中秋了。温如韬的那位朋友杨皓,在高中后,就派人报讯回乡。那位富家小姐收到喜讯,高兴异常,她的父亲立即派人又送了五千两银子上京。经过一番打点,杨皓终于结束了漫长的等待期,被授予明州汤城县令一职。杨皓摆了告别宴,与温如韬等人道别之后,便带着官印,锦衣还乡去了。
杨皓在金榜题名之后,曾寻了门路拜入吏部尚书门下,成了其门生。他感念温如韬对他的指导之恩,在离京之前,将温如韬举荐给了“恩师”。这位胡昌东胡尚书,是前些年的状元,近年新任了吏部尚书,所以对曾经的温家并没有什么成见。他与温如韬交谈过后,觉得此人学识渊博,心如明镜,确是可用之材,便又复推荐给了雅兰书舍。
雅兰书舍是当世几个大文豪组建的,成员无不都是当是时赫赫有名的大才子、大学问家,不定期地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从古到今,时势朝野,无所有谈。据说在那里,不论权势,只论学问。温如韬去了一次,回来便慨叹自己真是井底之蛙,学识浅薄,从而更加发奋读书了。
中秋夜,刘传耀派人邀请温家父女过府,共渡中秋。去了才知道,陈夫人还接了她娘家的一对兄妹过来。据陈夫人介绍,这一对兄妹是她叔父陈立甫的子女。哥哥名叫陈广融,今年二十二岁,已经娶了亲。本也是个读书人,但久试不第,如今据说是要放弃入仕,想到文澜书阁里谋个职务,就此从商了。妹妹叫作陈妙柔,今年十六岁。五官端正,容貌虽不特别出众,但皮肤白皙,又正值妙龄,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青春娇嫩的气息,还是分外赏心悦目的。
陈立甫在云台府出任知府,兄妹俩一直跟着父母住在任上。月前来了京城,与祖父母一道住。陈夫人多年未曾见这对堂兄妹,便趁着中秋佳节,接了兄妹俩过来,叙一叙多年的离别之情。
一起吃过晚饭,刘传耀与温如韬、陈广融去了外院,温玉便留在内苑,与陈夫人她们一道赏月品茗。陈妙柔话不多,温玉也不知道与她说什么,又逢刘朝绪一直拉着她说他最近在游戏社的积分排名怎么样怎么样,所以也一直没顾上与她说话。
“绪儿。”直到陈夫人唤了声。“你与玉儿说什么呢,这么高兴,看娘亲和你姨都插不上话。”
刘朝绪说道:“娘亲和妙姨是大人了,你们谈你们大人的事情。我和妹妹说好玩的呢!”
陈夫人笑道:“你不是常说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么,这会儿怎么又是小孩子了?”
“呃……”刘朝绪一怔,没话说了。
陈夫人笑着拍他的肩,说道:“谁说大人就不能说好玩的事了?绪儿,你不是有副纸牌么,快拿出来,教娘亲和姨也玩玩新鲜的玩意!”
说起玩牌,刘朝绪也不分大人和小孩了,兴冲冲地回屋将牌取了出来。陈夫人让刘朝绪教自己,让温玉去教陈妙柔。
温玉本来便觉得陈家兄妹在,再请她父女过府来过节,是件挺诡异的事情。这会儿又提出一块儿玩牌,故意制造机会让温玉与陈妙柔亲近,温玉不由有了不好的揣测。玩的时候,也便多留了几分心,细细打量起陈妙柔来。
陈妙柔对她并不热络,或许称得上是有几分冷淡。虽然温玉与她说话,她不会不理,说话时语气也极为温和舒缓。但是每次她不知道出什么牌,温玉又没有主动提醒时,她并不会问温玉,而是自己胡乱地出。一次两次,陈夫人也没有在意。次数多了,也便察觉出来了,不由微微地蹙了蹙眉。
适时,丫环红绡进来,说大少奶奶知道温玉父女过来,便让送了些瓜果点心过来。温玉便趁机说想去看小侄子承喜,陈夫人就让刘朝绪陪她去了。去的路上,温玉问道:“绪哥哥,那位妙姨,你以前见过么?”
“见过。”刘朝绪说道。“上个月来过一趟,与娘亲在房里说了好久的话。”
“都说些什么了?”
“我没去听,不过八成是亲事。”
“为什么?”温玉好奇地问。
“因为,近来家里一直在说亲事亲事。祖母说,三姐、四姐、五姐,还有三哥的亲事,今年都要订下来!”刘朝绪琢磨了一下,说道。“我觉得,娘亲可能是想把妙姨嫁给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