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就正有道(2 / 2)

开局山寨小喽啰 讫于终 1917 字 10个月前

“碗来了,碗来了,李大哥帮我多盛几块锅巴……”缺了两颗门牙的嘴巴,咧得老大。</P>

“必然随你心意……”</P>

李大狗哈哈一笑,接过空碗的同时,前面的卫同,已然出口训斥他道:</P>

“叫叔叔……”</P>

卫殊瞥了一眼笑容不改,为他盛饭的李大狗,忙摇头道:</P>

“不好、不好,朱二哥才十六岁,比我大不了十岁,朱二哥又叫李大哥为大哥,我自然也该跟着喊声大哥才对。”</P>

“你说是吧……”</P>

话到后面,干脆仰头询问李大狗的意见。</P>

大概是出门在外,少了拘束,又见朱权和李大狗,都是面善好说话的人,卫殊连连摇头,两个青丝扎起的总角发包,甩动地分外惹眼。</P>

李大狗看得心喜,点头答应,“是极,是极……你喊我大哥,我喊你父为夫子,咱们各论各的。”</P>

卫殊嘿嘿一笑,双手接住递过来粗瓷饭碗,上面果然盖了几块焦黄的锅巴。</P>

还没转身,先自夹了一块浸满腊汁热油的锅巴,塞进嘴里,一口咬下,咔咔作响。</P>

赞一句“好香……”,迈开小腿摇头晃脑,往客厅方向去了。</P>

那一袭湛蓝棉袄的身影,在这日暮之下,好像也没那么瘦了。</P>

李大狗莫名一笑,不由想起,幼时所在的南方小镇。</P>

那时节,父母叔婶都已出了远门,自己与几个堂兄姐妹,都由腿脚尚且稳健的奶奶照看。</P>

在那厨用电器不多见的年代,每天早晨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做上一大锅米饭,先是煮个半熟,再捞起来,然后放入蒸笼里蒸。</P>

每当捞饭之时,几个兄弟姐妹,都会迫不及待的拿着碗筷,按照身量高矮,一个个排着队,候在灶堂锅前。</P>

酱油捞饭,便是童年之中,不可多得的美味了。</P>

而这时候,奶奶总是一边为他们装饭,一边嘴上念叨着说:“米粒半熟不开,一碗能当两碗,你们几个倒好,灶里火还烧呢,已被你们吃了过半。”</P>

只是,话虽次次这样说来,却也从未短缺过他们半分,甚至还有两个专门用来装熟油和酱油的小碗,由着他们自己去加。</P>

只在他们贪多的时候,叮嘱一句,“酱油别加多了,饭少之后会很咸……”</P>

如今思来,奶奶的头顶,好像,也是在那白雾弥漫似的蒸汽当中,慢慢的爬满了银发。</P>

于此同时,灶台锅前,那些捧碗等候的孩童,也在渐行渐远。</P>

待他自己去往县城上学,再次回到小镇,灶台之前已经没了捧碗等候的身影。</P>

那些孩童变成了少年,奶奶的脊背也逐渐佝偻,变得矮小了不少。</P>

李大狗心中暗叹,伸手取来饭甑,将锅里的八宝饭尽数装好,盖上盖子,出了厨房。</P>

方一出来,就看到卫殊端着粗瓷饭碗,坐在门槛上面,努力的挥舞筷子,吃的满嘴是油。</P>

见他过来,也只抬头一笑,竟是来不及打声招呼。</P>

真要说来,李大狗的厨艺几乎等于没有,除了做一做这种一锅儿炖,傻瓜式的饭菜,其他也就拿不出手。</P>

卫殊觉得好吃,也不过是图个新鲜罢了。</P>

李大狗对自己的能力,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P>

所以之后的炒菜炖汤,也就只能请主家奶奶亲自出手。</P>

虽然有好些香料她是第一次见,有着数十年做菜的经验,小心之下自然不会出现什么大的纰漏。</P>

天色完全暗下之前,两主四客已经用饭完毕。</P>

大概是一时吃的多些,天色也早,几人都还没有睡意,收拾桌面之后,便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家常。</P>

直到这时,李大狗才知道,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去州府服徭役了,一个是服本家兵役,另一个却是收了村里大户的银钱,帮人顶差,服的力役。</P>

卫同听罢,微微摇头,叹了口气,显然对徭役之事也是知晓一二,只是他家诗书传家,虽然不曾出过大官,也算功名不缺,多少能够照应家人,免除徭役。</P>

于是岔开话题,说了些路上的遭遇,不外乎关山迢递,山长水阔,除了几次坏了车辆,拜会一位宿儒不遇,总归还是一路顺利。</P>

李大狗和朱权也说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几人一番交谈,天色渐渐晚了。</P>

两位老人终究年迈,精力有些不济,困意袭来,老妪起身,带着四人去隔壁房间看了一下,交代今晚歇宿事项。</P>

出来之后,见他们兴致正浓,又将装有炒黄豆的陶罐,从壁柜里取出,放在桌上,供客人吃用。</P>

这才和老伴到另外一个房间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