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心动(1 / 2)

1911再造中华 鹰隼展翅 1539 字 6个月前

一艘艘货轮在盐城港和连云港进过出出间,时光飞速流逝,插下去的禾苗转眼间就让金黄的谷穗压弯了腰,原本青翠欲滴的棉田裹上了银妆,西红柿、向日葵、辣椒、油菜、甜菜……数量众多的作物把小半个苏北平原妆点得五彩斑澜,对于勒劳的农民来说,这是世间最美的水彩画。

丰收的季节到了。

是的,打从李思明来了之后,这片原本疫病横行、水灾频发、堪称民不聊生的土地已经连续三个年头迎来大丰收了,而且这次丰收比以往任何一次来得都要惊人。

这次苏北农场总共种下了三百万亩水稻,连续几年耕作把那些新开垦的土地都变成了熟地,大量堆肥的施用让这些土地的肥力丰沛无比,所以今年的水稻产量创下了纪录,达到了恐怖的亩产四百五十斤,这个产量别说放在中国,放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恐怖的,也难怪农场的农民一个个笑农颜开。

徐州和淮西的农场也迎来了牛收。这些农场用的都是苏北农场提供的种子和肥料,但由于时间实在太过仓促,而且灌溉和肥力都与苏北农场不可同日而语,产量自然要比这边低很多。徐州农场的水稻亩产量勉强达到三百斤,淮西那边由于土地太过贫瘠,产量就更差了,只有两百六十斤出头。但是对于这两地的农民来说,这产量已经让他们很满意了。

徐州和淮西两地的机械化程度都要差很多,连畜力收割机都不充足,而农民也没有那个耐心等着那数量有限的畜力收割机慢慢的收割过来了,他们全家一起上阵,从早到晚埋头苦干,不把所有水稻全部收获完毕他们是不会放下手里的镰刀的。这是很辛苦的工作,干上一天那腰酸痛得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但他们却像机器人一样以惊人的速度收割、脱粒、搬运,好像根本就不知道累字怎么写的!

“难得产量这么好,我们恨不得睡在稻田里呢……累?当然累,但累死也乐意!”上海某报社的记者前来采访的时候,很多淮西农民都是这样回答的。

第二天,这些农民那憨厚的面孔和朴素的语言就登上了报纸的头版,让无数因为种田没有出路被迫进城务工的农民羡慕万分……如果他们能拥有这么多田地,并且年年都能获得这样的产量,还进城务个屁工啊!

获得大丰收无疑是好消息,但是这好消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好坏不一。淮西、徐州那些没能加入农场的农民自然是羡慕到眼珠子都发红的,富农乃至小地主眼珠子骨碌碌的转,寻思着好像加入农场更加划算,而大地主则在瑟瑟发抖……可以预见,等秋收之后必定会有大批佃农跑路,然后主动要求加入农场!佃农也是有田地的,只是田地不多,为了活命不得不在耕种自己的土地的同时,也租一些地主的地来种,以获得更多的粮食,现在看来他们根本就用不着看地主的脸色,只要加入农场,接受农场的条件,获得农场分配的肥料、种子和农耕机械,他们就能获得很好的产量,一亩田的产量顶现在好几亩!

佃农跑光了,地主怎么办?自己下地耕作吗?开什么国际玩笑!

不少地主恨得咬牙切齿,直骂李思明这货简直就是个灾星,去到哪祸害到哪,叫人不得安生!

上海、苏杭这些城市的市民则一片欢呼,苏北这边获得了大丰收,意味着他们可以以比较低廉的价格买到新鲜的大米了,太好了!

洹上村,袁府,徐世昌将一份报纸递给袁世凯,那上面用了大篇幅报道苏北农场的大丰收。

袁世凯的精神比以前好了些。以前糖尿病把他折腾得不轻,心悸、头晕、头疼一直在折磨着他,经过这几个月的调理已经好多了。他接过报纸细细的看完,陷入了沉思。

徐世昌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喝茶。

半晌,袁世凯才问:“东海,你说他这路子,真的走得通吗?”

徐世昌放下茶杯,神情严肃:“走得通。盐城先不说,徐州、淮西的土地怎么样,项城你心里有数,那是出了名的贫瘠,尤其是淮西,贫瘠不说,还非旱即涝,产量少得可怜,十亩不顶苏湖一亩。但经他这一拨弄,连淮西那么贫痟的地方都丰收了,足以证明他这路子走得通!”

袁世凯试探:“如果我们效仿他……”